"昨夜南亭望":昨夜在南亭眺望,
"分明梦洛中":分明梦见了洛阳故乡。
# 洛中:洛阳。
"室家谁道别":梦中家人从未分离,
"儿女案尝同":儿女们常围坐在桌旁。
"忽觉犹言是":忽然惊醒,恍惚间还以为是真的,
"沉思始悟空":沉思后才明白一切都是空幻。
"肝肠余几寸":肝肠仿佛已愁得所剩无几,
"拭泪坐春风":擦干眼泪,独自坐在春风里。
# 坐:因为。,拭泪:擦拭泪水。
唐代诗人
沈佺期(656?~716?),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高宗上元进士。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写了不少宫廷应制诗,虽多为歌功颂德的内容,然而表现技巧却代表了初唐同类诗歌的最高成就。流放期间诸作,多抒写凄凉境遇,诗风为之一变。又创制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律体谨严精密,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杂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记梦诗。通过夜望触发的梦境,借梦中归家的虚幻场景与梦醒后的现实孤寂对比,抒发流放异乡的思亲之痛与人生失意的愁苦,反映了初唐文人仕途坎坷中的乡愁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首联“分明梦洛中”与颔联“室家谁道别,儿女案尝同”,虚构梦回洛阳、家人团聚的温馨场景,细节真切如昨(“谁道别”“案尝同”),将往昔幸福具象化。颈联“忽觉犹言是,沈思始悟空”与尾联“肝肠馀几寸,拭泪坐春风”,转写梦醒后的失落与孤寂,以“空”字点破虚幻,用“肝肠寸断”“拭泪”的实景,凸显现实的残酷。虚写的美好愈具体,现实的痛苦愈刻骨,通过“梦”与“醒”的切换,将思乡之情转化为具体的情感落差,感染力极强。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尾联“拭泪坐春风”中,“春风”本是温暖生机的象征,却与诗人“拭泪”的悲戚形成对照,以自然的和煦衬托内心的凄冷,倍增孤寂之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昨夜南亭望,分明梦洛中。”“昨夜南亭望”点明时间(昨夜)、地点(南亭)与动作(望),“望”字既写实景登亭眺望,也暗含望乡之意,为“梦洛中”铺垫。“分明梦洛中”直写梦境:梦中清晰见到故乡洛阳。“分明”二字强调梦境的真切,与后文“空”形成反差,凸显对故乡的执念之深。颔联“室家谁道别,儿女案尝同。”紧承“梦洛中”,续写梦中情景:家人团聚,无需道别;儿女围坐案前,共享日常。“谁道别”“案尝同”以否定与肯定的细节,勾勒出往昔温馨的家庭画面,虚写的幸福愈具体,现实的孤寂愈刻骨。颈联“忽觉犹言是,沉思始悟空。”“忽觉犹言是”写从梦中惊醒的瞬间,恍惚中仍以为梦境是真,“犹言是”的恍惚感,尽显对团聚的不舍与不愿面对现实的心理。“沉思始悟空”写清醒后的沉思:才明白一切皆是虚幻。“始悟空”的顿悟,将前文的温馨拉回残酷现实,“空”字道尽梦醒后的失落与绝望,情感转折强烈。尾联“肝肠余几寸,拭泪坐春风。”“肝肠余几寸”以夸张手法写愁绪之重,仿佛肝肠已被思念熬得所剩无几,直抒胸臆,将思亲的痛切推向极致。“拭泪坐春风”以景结情:春风和煦,本该暖意融融,诗人却独坐风中拭泪。乐景与哀情形成强烈反衬,以自然的生机反衬内心的死寂,余味悲凉,将思乡的孤寂与无奈收束于静谧而凄清的画面中。
4. 作品点评
诗人这首思乡的短曲,正说反唱,像发问又不像作答,既含着愁绪又带着几分“喜”,把他那种梦中神思、恍惚迷离的样子,表现得活灵活现、十分透彻。
下一篇:唐·张循之《送泉州李使君之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