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肃莲花界":庄严寂静的佛寺,
"荧荧贝叶宫":闪耀着微光的贝叶经宫。
"金人来梦里":金人佛像来到我的梦中,
"白马出城中":驮经的白马从城中出现。
"涌塔初从地":佛塔仿佛从地下涌出,
"焚香欲遍空":焚烧的香烟仿佛要弥漫整个天空。
"天歌应春籥":天上的歌声应和着春天的管乐之声,
# 春:一作秋。
"非是为春风":并非只是为了春风。
唐代诗人
沈佺期(656?~716?),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高宗上元进士。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写了不少宫廷应制诗,虽多为歌功颂德的内容,然而表现技巧却代表了初唐同类诗歌的最高成就。流放期间诸作,多抒写凄凉境遇,诗风为之一变。又创制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律体谨严精密,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杂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宫廷应制诗。描绘了慈恩寺肃穆的莲花界和闪烁的贝叶宫,运用金人入梦、白马驮经的典故增添神秘色彩。展现了寺中高耸的佛塔仿佛初从地下涌出,焚香的烟雾几乎弥漫整个天空的场景。表达了对皇家游寺活动的赞美,同时赞叹了慈恩寺的庄严神圣。
2. 写作手法
用典:“金人来梦里,白马出城中”使用了“金人来梦里”“白马驮经”两个佛教典故。“金人来梦里”,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次日问于群臣,傅毅告知此为西方之神“佛”。于是汉明帝遣使往天竺求佛法,这一典故代表着佛教传入中国。在这里,诗人借此典故为慈恩寺增添了神秘的宗教色彩,暗示慈恩寺与佛教传承的深厚渊源。“白马出城中”,指的是“白马驮经”的典故。汉使从西域请得佛法后,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洛阳,汉明帝为此专门建造白马寺。此典故同样强调佛教的传播历程,诗人运用此典,以彰显慈恩寺在佛教发展脉络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诗歌营造出一种庄重、神圣的氛围,巧妙地将历史文化与眼前的慈恩寺联系起来。
3. 分段赏析
首联:“肃肃莲花界,荧荧贝叶宫”,开篇营造出慈恩寺庄重肃穆、闪烁生辉的氛围,“肃肃”突出其庄严,“荧荧”展现其明亮,让读者感受到寺庙的神圣。颔联:“金人来梦里,白马出城中”,用典讲述佛教传入中国的故事,使诗歌富有历史文化内涵,暗示慈恩寺与佛教渊源颇深,为寺庙增添神秘色彩。颈联:“涌塔初从地,焚香欲遍空”,描绘佛塔仿佛突然从地下涌出,强调其高耸;“焚香欲遍空”夸张地写出焚香烟雾弥漫之景,展现寺庙礼佛活动的盛大。尾联:“天歌应春籥,非是为春风”,表明寺中的诵经声如同顺应春天的节奏,并非只是因为春风,暗指此次皇家游寺活动意义非凡,升华主题,突出皇家与寺庙活动的关联及庄重性。
上一篇:唐·李白《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下一篇:唐·李益《送人归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