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降天仙":司马承祯如天仙般自紫微宫降临朝堂,
# 紫微:星辰名,指皇帝。
"丹地投云藻":在宫中献上辞采华美的奏章。
# 投:一作授。
"上言华顶事":他先是谈及天台山华顶的修道往事,
"中问长生道":中间询问长生不老的道术。
"华顶居最高":华顶山高耸入云,是居处最高之地,
"大壑朝阳早":巨大的山谷早早迎来朝阳的照耀。
"长生术何妙":长生之术何等奇妙,
"童颜后天老":能让人容颜永葆青春,比天地更长久。
"清晨朝凤京":清晨朝拜京城,
"静夜思鸿宝":静夜则思索仙经《鸿宝》的玄妙。
"凭崖饮蕙气":倚着山崖吮吸蕙草的清芬,
# 蕙气:香草芳香。
"过涧摘灵草":穿过山涧采摘灵验的药草。
"人非冢已荒":人间多少故人已逝,坟冢荒芜,
"海变田应燥":大海干涸成农田。
"昔尝游此郡":从前曾游历此郡,
"三霜弄溟岛":三年间赏玩海上岛屿。
"绪言霞上开":清谈如在云霞上展开,
# 绪言:发端之言。
"机事尘外扫":尘世的机巧琐事皆抛诸天外。
"顷来迫世务":近来被世俗事务缠身,
"清旷未云保":难以保有心境的清旷闲适。
"崎岖待漏恩":艰难地等待朝廷恩典,
"怵惕司言造":身为言官常心怀忧惧。
# 怵惕:警惕戒惧。
"轩皇重斋拜":轩辕黄帝曾虔诚斋戒拜师问道,
"汉武爱祈祷":汉武帝也热衷祈祷求仙。
"顺风怀崆峒":向往黄帝顺风拜访崆峒山的超脱,
"承露在丰镐":亦念及汉武帝在丰镐筑承露盘的执着。
"泠然委轻驭":若能如列子般御风轻行,
# 泠然:寒凉;清凉;冷清;清澈。
"复得散幽抱":便可驱散心中的幽郁怀抱。
# 散:一作快。
"柱下留伯阳":愿如柱下史老子般留驻哲思,
"储闱登四皓":或像商山四皓般归隐东宫之外。
"闻有参同契":听闻您藏有《周易参同契》这般道教经典,
# 同契:友好。
"何时一探讨":何时能与您一同探讨其中真义。
唐代诗人
沈佺期(656?~716?),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高宗上元进士。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写了不少宫廷应制诗,虽多为歌功颂德的内容,然而表现技巧却代表了初唐同类诗歌的最高成就。流放期间诸作,多抒写凄凉境遇,诗风为之一变。又创制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律体谨严精密,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杂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以访友为题材叙写诗人受邀至同僚友人府邸作客的情景,通过对主人志趣及居处环境的描摹,寄寓了超脱世俗、研修养生之道的情志。
2. 分段赏析
“紫微降天仙,丹地投云藻。”“紫微”喻指朝廷(紫微宫为天帝居所,代指皇宫),“天仙”以仙称誉司马承祯,暗合其道士身份;“丹地”指朝廷禁地,“云藻”形容奏章文辞如云霞绚烂。开篇两句以夸张笔法写司马承祯奉召入京,既赞其声望如“天仙”下凡,又以“云藻”点出其文采斐然,为下文交游对话做铺垫。“上言华顶事,中问长生道。华顶居最高,大壑朝阳早。长生术何妙,童颜后天老。”诗人以“上言”“中问”勾勒交谈层次——先听司马承祯讲述天台山华顶(道教圣地)的隐居生活,再请教长生之道。“华顶最高”“大壑朝阳”以地理优势烘托修道环境的超凡,“童颜后天老”则用夸张手法渲染长生术的神妙,暗含对仙道的向往。“清晨朝凤京,静夜思鸿宝。凭崖饮蕙气,过涧摘灵草。”“清晨朝凤京”写司马承祯身处京城的世俗身份,“静夜思鸿宝”(“鸿宝”指仙经)转写其精神归向,形成“朝隐”矛盾;“凭崖”“过涧”则具体描绘天台山采芝饮露的修道日常,画面清幽灵动。用“饮蕙气”“摘灵草”等动作细节,将仙道生活具象化,借自然意象(蕙草、灵草)传递出隐逸之趣。“人非冢已荒,海变田应燥。昔尝游此郡,三霜弄溟岛。”“人非冢荒”“海变田燥”以沧海桑田的典故,感叹世事无常,反衬修道“长生”的永恒;“昔游此郡”转入个人回忆,诗人曾在台州任职三年(“三霜”指三年),与司马承祯的华顶修道地形成地域关联。借往事追忆,将个人仕宦经历与仙道话题勾连,为下文“厌弃尘俗”做铺垫。“绪言霞上开,机事尘外扫。顷来迫世务,清旷未云保。崎岖待漏恩,怵惕司言造。”“绪言霞上开”赞司马承祯言论如云霞开悟,“机事尘外扫”表明欲抛开世俗纷扰;“顷来迫世务”笔锋一转,叹近年为政务所困(“待漏”指大臣凌晨候朝,“怵惕”写惊惧心态),与“清旷”理想形成反差。通过“尘外扫”与“迫世务”的对比,直抒对官场束缚的厌倦,强化求道的心理动因。“轩皇重斋拜,汉武爱祈祷。顺风怀崆峒,承露在丰镐。”连用黄帝(轩皇)拜崆峒山广成子、汉武帝于长安(丰镐)筑承露盘求仙的典故,以古代帝王求道自比,既呼应司马承祯的道教身份,又借典故暗示自己对“超脱”的向往。“泠然委轻驭,复得散幽抱。柱下留伯阳,储闱登四皓。”“泠然”化用《庄子》“列子御风”的超脱意象,“委轻驭”喻指舍弃世俗权位;“柱下伯阳”(老子曾任周柱下史)、“储闱四皓”(商山四皓助太子继位后归隐),以先贤归隐典故,表明自己渴望效仿的决心。“闻有参同契,何时一探讨。”以道教经典《周易参同契》收束全诗,“何时一探讨”直接发出共研仙经的邀约,将前文的铺垫凝聚为具体的行动愿景,既扣合“访司马子微”的主题,又以问句收束,余韵悠长。全诗“叙事—论道—抒怀”的脉络至此完整闭合。
上一篇:唐·林杰《王仙坛》
下一篇:唐·严武《题巴州光福寺楠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