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霏霏日摇蕙":柔和的阳光照耀着摇曳的蕙草,
"骚骚风洒莲":轻疾的风吹洒着莲叶上的水珠。
"时芳固相夺":时序中的芳华本就相互更替,
"俗态岂恒坚":世俗的情态怎能恒久不变。
"恍忽夜川里":时光恍若在暗夜的河川中流逝,
"蹉跎朝镜前":清晨对镜时才知岁月已蹉跎。
"红颜与壮志":青春容颜与凌云壮志,
"太息此流年":只能对这逝去的年华长叹不已。
唐代诗人
沈佺期(656?~716?),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高宗上元进士。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写了不少宫廷应制诗,虽多为歌功颂德的内容,然而表现技巧却代表了初唐同类诗歌的最高成就。流放期间诸作,多抒写凄凉境遇,诗风为之一变。又创制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律体谨严精密,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杂诗》。
1. 分段赏析
首联“霏霏日摇蕙,骚骚风洒莲”:以细腻笔触描绘夏日景象:阳光明媚,蕙草在微风中摇曳;清风拂过,莲叶上洒落点点水珠。“霏霏”状日光柔和,“骚骚”摹风声轻疾,动静结合中展现自然生机,为全诗奠定清丽基调。颔联“时芳固相夺,俗态岂恒坚”:由景生情,转入哲理思考。以自然规律隐喻人生短暂,暗含对世事无常的感慨,笔触由实入虚。颈联“恍忽夜川里,蹉跎朝镜前”:聚焦自我体验:时光如暗夜流水般悄然逝去,清晨对镜时,忽见容颜在岁月中蹉跎。“夜川”喻时光飞逝,“朝镜”写现实映照,通过“夜”与“朝”的对比,强化光阴虚度的紧迫感。尾联“红颜与壮志,太息此流年”:直抒胸臆:青春容颜与远大志向,皆在流年中消磨,唯有长叹以寄悲慨。“红颜”“壮志”对仗,点明生命价值与时光流逝的矛盾,全诗情感在此收束,流露初唐文人对人生迟暮的深沉感怀。
上一篇:唐·韦庄《虎迹》
下一篇:唐·伍乔《庐山书堂送祝秀才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