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í
shàng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2
chí
shàng
fēng
yǒu
luò
huī
yáng
huā
qíng
hòu
fēi
fēi
wèi
jiāng
xiān
zhì
líng
qīng
jìng
shī
湿
què
qióng
guī

译文

落日的余辉映照着平静的池水,杨柳的花絮在晴空中自在地飘飞。纤柔的身躯还想越过如镜的水面,却被沾湿了无数不能飞回。

逐句剖析

"池上无风有落晖":落日的余辉映照着平静的池水,

# 晖:日光。

"杨花晴后自飞飞":杨柳的花絮在晴空中自在地飘飞。

# 杨花:即柳絮。

"为将纤质凌清镜":纤柔的身躯还想越过如镜的水面,

# 清镜:指池水。,凌:渡过,逾越。,纤质:谓纤小的身躯。

"湿却无穷不得归":却被沾湿了无数不能飞回。

# 无穷:指柳絮落于水面极多。,湿却:湿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池上絮》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开篇两句描绘了落日余晖洒在池水之上的绚丽景象,柳絮于风中翩翩起舞,共同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艺术境界。随后两句巧妙地转写柳絮飘过池面,因沾上水汽而无法再返回天际的情景。韩愈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使整首诗充满趣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池上絮》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韩愈时任河南县令,居洛阳期间‌。韩愈见眼前景色自然真切,便写下这首诗,借自然景象比喻世事人情无需雕琢也自有深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柳絮的七言绝句。描写了看似平静的晚唐政局下潜藏的危机‌,既展现春日蓬勃生机,又暗含对永贞革新失败后士人精神状态的隐喻‌,包含了对生命脆弱性的哀婉‌以及对士人仕途困境的映射‌。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池塘上柳絮纷飞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闲静淡远的意境,表达了对冲和淡泊、空灵闲寂的情怀和对美好春光的无限热爱之情‌,诗的前两句“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通过描写池塘上没有风,只有落日的余晖,以及晴天后杨花在池塘上空飞舞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后两句“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则通过柳絮沾水的美景,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热爱和对冲和淡泊生活的向往‌。使得诗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更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追求,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分段赏析

首句“池上无风有落晖”,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春日傍晚时分,红日西沉,池水波澜不惊,展现出一派平和静谧的景象。次句“杨花晴后自飞飞”生动地呈现了柳絮在明媚的余晖中轻盈飞舞、自由自在的曼妙姿态,构成了一幅绚丽的暮春图景。后两句“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巧妙地刻画了柳絮为了飞越池面,或许是为了在如镜的池水中欣赏自己那婀娜的倩影,而逐渐被水润湿,最终完全湿透无法再飞起的情景。诗人通过将雪白的柳絮与碧绿的池水、斑斓的落晖巧妙结合,勾勒出一幅极致美丽的画面;而后通过对柳絮临池顾影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观察的细致入微与笔触的精妙。通过对夕阳映照下湖畔柳絮纷飞、杨花飘落水面并被浸湿后无法再飞起的细节生动描绘,诗人充分展现了其沉醉于大自然旖旎风光的情趣与意蕴。

4. 作品点评

《池上絮》看似信手拈来的即兴之作,实则是诗人深厚积淀的凝练表达。诗中捕捉柳絮轻触水面的瞬间灵动,将飘忽之美定格为永恒意象,于闲静淡远的意境里,既透露出对自然空灵之美的向往,又暗含对生命稍纵即逝的禅意顿悟。韩愈借杨花与池水的动静相映,以举重若轻的笔触,完成了对自然本真与人生哲思的无声礼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池上絮》,写目前景物自切。

清蒋抱玄《评注韩昌黎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即事寄微之》

下一篇:唐·张籍《赠贾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