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ì
wēi
zhī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shē
tián
gēng
chú
hàn
huāng
yuán
shǎo
cài
shū
xiǎng
niàn
fēng
jīn
ruò
liào
kàn
shēng
fèng
lèi
huáng
juàn
fàn
xià
xīng
xián
bái
xiǎo
bǎo
nuǎn
hán
dào
shēn
cháng
duǎn
shì
kōng

译文

山田贫瘠,地里的糙米收成不好,都不用耕锄,旱地荒废,田园荒芜,蔬菜稀少。想到当地的乡土风情如今竟是这般模样,料想他们的生计该怎么办呢。穿的衣服是用带有疙瘩和瑕疵的黄丝绢缝补的,下饭的只有带着腥咸味的小白鱼。温饱饥寒这些都不值得一提了,这人生终究都是一场虚无啊。

逐句剖析

"畬田涩米不耕锄":山田贫瘠,地里的糙米收成不好,都不用耕锄,

# 畬田:采用刀耕火种方法耕种的田地。

"旱地荒园少菜蔬":旱地荒废,田园荒芜,蔬菜稀少。

"想念土风今若此":想到当地的乡土风情如今竟是这般模样,

# 若此:如此。,土风:乡土风俗。,念:一本缺,一作此。

"料看生计合何如":料想他们的生计该怎么办呢。

# 合:该。

"衣缝纰颣黄丝绢":穿的衣服是用带有疙瘩和瑕疵的黄丝绢缝补的,

# 纰颣:丝上的疙瘩、瑕疵。

"饭下腥咸白小鱼":下饭的只有带着腥咸味的小白鱼。

"饱暖饥寒何足道":温饱饥寒这些都不值得一提了,

"此身长短是空虚":这人生终究都是一场虚无啊。

# 长短:终究,反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即事寄微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开篇描绘山田贫瘠、旱地荒芜的景象,写出当地的粮食蔬菜匮乏,展现当地恶劣的生活环境。接着通过对穿着用有瑕疵黄丝绢所缝衣服、饮食仅为腥咸小白鱼的细致刻画,凸显农民生活的困窘。诗中既有对民生艰难的如实描述,又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刻关切,更在结尾处发出对人生虚无的感慨。全诗以平实自然的语言,向友人元稹倾诉忧思,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民生的艰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乡村的七言律诗。通过描绘农村凋敝荒芜的景象以及百姓衣衫褴褛、饮食粗劣腥咸等具体画面,深刻揭露了底层民众生存的艰难困苦,体现了白居易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与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2. 写作手法

白描:“畬田涩米不耕锄,旱地荒园少菜蔬”以质朴的语言,直接描绘山田贫瘠、旱地荒芜,粮食和蔬菜匮乏的景象,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却生动传神地展现出百姓生活环境的恶劣,使诗歌具有感染力。对比:“想念土风今若此,料看生计合何如”此联将往昔的“土风”与当下的“生计”相对照。昔日的风土人情或许是繁荣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的,然而如今却截然不同,民生凋敝。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精准地剖析出社会变迁中百姓生活急转直下的残酷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痛心疾首以及对百姓命运的同情与担忧。细节描写:“衣缝纰颣黄丝绢,饭下腥咸白小鱼”这两句,对底层人民生活细节进行了细致刻画。描写村民的衣服是用有瑕疵的黄丝绢缝补的,吃饭时只有带着腥咸味的小白鱼下饭,从穿着和饮食方面的细节,进一步突出底层百姓生活的困窘和清苦,表达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直抒胸臆:“饱暖饥寒何足道,此身长短是空虚”,诗人直接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转向对人生意义的叩问。诗人认为人生终究都是一场虚无,流露出对生命存在虚无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即事寄微之》首联以白描手法勾勒农村凋敝图景。“畬田”指刀耕火种的贫瘠田地,“涩米”写出稻米干涩低产,“不耕锄”直指耕作荒废;“旱地荒园”与“少菜蔬”,凸显出土地干旱、蔬果匮乏的惨淡现实。诗人不事修饰,仅用“涩”“少”等字,便传递出民生疾苦的沉重感,为全诗奠定批判基调。《即事寄微之》颔联以设问引发思考。“今若此”痛陈当下民风凋敝、生计无依的现状;“料看”“合何如”用推测的语气,流露诗人对百姓生存困境的忧虑与无力感。两句通过昔时“土风”与今日“生计”的时空对比深化社会批判的层次。《即事寄微之》颈联聚焦衣食细节,以小见大刻画贫困。“黄丝绢”沦为补丁材料,反衬百姓衣衫褴褛;“腥咸白小鱼”为粗劣食材,对应“涩米”,凸显底层百姓饮食的简陋辛酸。《即事寄微之》尾联跳出具体叙事,转向哲理升华。诗人以对人生存在虚无的感慨收束全文,既流露对底层百姓的悲悯,又显露出超脱生死的淡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顾夐《荷叶杯·春尽小庭花落》

下一篇:唐·韩愈《池上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