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荦确行径微":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像羊肠,
# 微:狭窄。,行径:行下次的路径。,荦确: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山石:这是取诗的首句开头为题,乃旧诗标题的常见用法,它与诗的内容无关。
"黄昏到寺蝙蝠飞":黄昏时分到达山寺,蝙蝠在寺中飞舞。
# 蝙蝠:哺乳动物,夜间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蛾等。这是写山寺黄昏的景象并点明到寺的时间。
"升堂坐阶新雨足":进入厅堂坐在台阶上,刚下过的雨水量充足,
# 新雨:刚下过的雨。,阶:厅堂前的台阶。,升堂:进入寺中厅堂。
"芭蕉叶大栀子肥":芭蕉叶宽大,栀子果实肥美。
# 栀子:一作“支子”。常绿灌水,夏季开白花,香气浓郁。
"僧言古壁佛画好":僧人说古壁上的佛画很好,
# 佛画:画的佛画像。
"以火来照所见稀":用火把照明来看,见到的景象很稀少(指佛画年代久远,模糊不清)。
# 所见稀:即少见的好画。稀,依稀,模糊,看不清楚。一作“稀少”解。
"铺床拂席置羹饭":僧人铺好床,拂净席子,摆上羹汤饭菜,
# 羹:菜汤。这里是泛指菜蔬。,置:供。
"疏粝亦足饱我饥":粗糙的饭食也足以让我填饱肚子。
# 饱我饥:给我充饥。,疏粝:糙米饭。这里是指简单的饭食。
"夜深静卧百虫绝":深夜静静地躺着,各种虫鸣声都消失了,
# 百虫绝:一切虫鸣声都没有了。
"清月出岭光入扉":清澈的月亮从山岭上升起,月光照进房门。
# 光入扉:指月光穿过门户,照时室内。扉,门。,出岭:指清月从山岭那边黄上来。,清月:清朗的月光。
"天明独去无道路":天亮后我独自离开,山中没有明确的道路,
# 无道路:指因晨雾迷茫,不辨道路,随意步行的意思。
"出入高下穷烟霏":在山中上下穿行,一直走到烟雾的尽头。
# 穷烟霏:空尽云雾,即走遍了云遮雾绕的山径。霏,氛雾。,出入高下:指进进出出于高高低低的山谷径路意思。
"山红涧碧纷烂漫":山上红花和山涧碧水交相辉映,色彩绚丽,
# 烂漫:光彩四射的样子。,纷:繁盛。,山红涧:即山花红艳、涧水清碧。
"时见松枥皆十围":在水流中赤着脚踩踏山涧中的石头。
# 十围:形容树干非常粗大。两手合抱一周称一围。,枥:同“栎”,落叶乔木。
"当流赤足蹋涧石":在水流中赤着脚踩踏山涧中的石头,
# 赤足蹋涧石:是说对着流水就打起赤脚,踏着涧中石头淌水而过。,当流:对着流水。
"水声激激风吹衣":水流声激激作响,微风吹拂着衣裳。
"人生如此自可乐":人生像这样自然是快乐的,
# 人生如此:指上面所说的山中赏心乐事。
"岂必局束为人鞿":何必一定要被人束缚呢。
# 鞿:一作音饥。马的缰绳。这里作动词用,即牢笼、控制的意思。,局束:拘束,不自由的意思。
"嗟哉吾党二三子":唉,我的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啊,
# 吾党二三子:指和自己志趣相合的几个朋友。
"安得至老不更归":怎样才能到老都不再回归世俗呢。
# 不更归:不再回去了,表示对官场的厌弃。,安得:怎能。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山水出游诗。描绘了诗人黄昏入山,历经山路崎岖,到达山寺后看到蝙蝠飞舞等景象,夜宿山寺听到僧人敲钟,清晨下山时欣赏到清新的山间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水风光的喜爱和对此次出游经历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移步换景:随诗人行踪变换场景,如天明后“烟霏”“山红涧碧”“松枥十围”“涉涧赤足”等画面依次展开,如同镜头推移,展现山水的层次变化,如“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反衬:以动衬静,“夜深静卧百虫绝”一句,先以“百虫”夜鸣的动态反衬山寺的清幽,后以“清月出岭”的静景延续静谧氛围,动静结合中凸显夜宿时的心境澄明。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传递情感,如“芭蕉叶大栀子肥”以雨后花木的丰美展现游兴之浓;“山红涧碧纷烂漫”用明丽色彩渲染清晨观景的愉悦,自然之美与诗人的陶醉之情浑然一体。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聚焦黄昏至寺的所见,巧妙点染初夏风物。首句虽未直接写人,次句“黄昏到寺蝙蝠飞”以“到寺”二字暗扣游者行踪——那荦确的山石、细微的行径,皆为诗人翻山越岭时的切身感受,足见跋涉之艰、抵寺之迟。诗人尤善捕捉瞬间画面:暮色中盘旋的蝙蝠,既点明黄昏时分的独特景致,又以朦胧光影将人物与山寺一同笼罩在幽暗中。抵寺后,诗人“升堂”稍歇便即退坐台阶,目光投向庭院花木,“芭蕉叶大栀子肥”的饱满意象随之铺展——经雨水润泽的芭蕉叶舒展肥大,栀子花盛放丰美,雨后生机跃然纸上,与暮色中的朦胧形成鲜明对照,足见诗人游兴之浓。中间六句转写寺中情景:寺僧热情相邀观赏“古壁佛画”,举火引路的细节尽显殷勤;菜饭粗简 “足饱我饥”,既暗合游山跋涉后的饥肠辘辘,又与结尾“人生如此自可乐”形成呼应,见出随遇而安的心境。夜宿之景仅以两句勾勒,却妙趣横生:“夜深静卧百虫绝”先以虫鸣渐歇衬出山寺清幽,实则暗藏此前百虫合奏的夜曲余韵,恰如“鸟鸣山更幽”的以动衬静,见出诗人静卧细听、万虑皆消的悠然;继而“清月出岭光入扉”,下弦月的清辉穿窗而入,既暗示时间推移,又以月光的流动感延续了夜的静谧,为天明早行埋下自然过渡。“天明”后六句笔锋一转,随诗人脚步展开晨游画卷:破晓时分,山间烟霏弥漫,诗人在朦胧雾气中穿行,“出入高下”的动态描写尽显山路蜿蜒。待烟霏尽散,朝阳初绽,“山红涧碧纷烂漫”的绚烂图景豁然呈现,与“时见松枥皆十围”的苍劲林木相映成趣。行至山涧,诗人赤足涉水,清凉涧水漫过足背,将身心融入自然的惬意推向高潮——一系列画面如镜头切换,声色兼具,引人入胜。结尾四句收束全篇,以“人生如此自可乐”总括山寺之游的惬意,更以“为人鞿”的幕僚生活反衬自然之乐,既点明诗人对官场拘束的厌倦,又将山水之美、人情之暖升华为对自由适意生活的向往,卒章显志而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山石》在艺术领域展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诗人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灵动的画面,将山水景致与旅途情状生动呈现。诗歌以自然流畅的叙述为脉络,字里行间浸润着真挚浓烈的情感,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其巧妙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随着诗人的行踪次第展开不同场景,使诗歌层次分明、结构井然。同时,诗人借景抒情,将个人感悟与哲思寄寓于山水之间,情感表达含蓄委婉又深刻隽永。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创作方式,为后世山水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金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论诗三十首》
# 诗,清峻。
宋黄震《黄氏日钞》
# 元遗山《论诗三十首》,内一首云:“有情芍药含春泪……”初不晓所谓。后见《诗文自警》一编,亦遗山所著,谓“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此秦少游《春雨》诗也,非不工巧,然以退之《山石》句观之,渠乃女郎诗也。破却工夫,何至作女郎诗?按昌黎诗云:“山石荦确行径微……芭蕉叶大栀子肥。”遗山固为此论,然诗亦相题而作,又不可拘以一律。如老杜云:“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亦可谓女郎诗耶?
明瞿佑《归田诗话》
# 语如清流啮石,激激相注。李、杜虚境过形,昌黎当境实写。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此诗叙游如画如记,悠然澹然,在《古剑》篇诸作之上。余尝以雨夜入山寺,良久月出,深忆公诗之妙。其“嗟哉吾党”二句,后人添入、非公笔也。
明冯时可《雨航杂录》
# 直书即目,无意求工,而文自至,一变谢家模范之迹,如画家之有荆、关也。从晦中转到明(“清月出岭”句下)。“穷烟霏”三字是山中平明真景。从明中仍带晦,都是雨后兴象。又即发端“荦确”、“黄昏”二句中所包蕴也(“出入高下”句下)。顾“雨足”(“当流赤足”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意境俱别。查晚晴曰:写景无意不刻、无语不僻。取径无处断,无意不转。屡经荒山古寺来,读此始愧未曾道着只字,已被东坡翁攫之而趋矣。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句烹字炼而无雕琢之迹,缘其于淡中设色,朴处生姿耳。七言古诗,唐初多整丽之作,大抵前句转韵,音调铿锵,然自少陵始变为生拗之体,而公诗益畅之,意境为之一换。
清汪森《韩柳诗选》
# “以火来照所见稀”,与《岳庙作》“神纵欲福难为功”略同,于法则随手撇脱,于意则素所不满之事,即随处自然流露也。顾嗣立曰:七言古诗易入整丽,而亦近平熟,自老杜始为拗体,如《杜鹃行》之类。公之七言皆祖此种,而中间偏有极鲜丽处,不事雕琢,更见精采,有声有色,自公大家。
清爱新觉罗·弘历敕《唐宋诗醇》
# 元遗山讥秦少游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此论大谬。芍药、蔷薇,原近女郎,不近山石,二者不可相提而并论。诗题各有境界,各有宜称。杜少陵诗光焰万丈,然而“香雾云鬤湿,清辉玉臂寒”,“分飞蛱蝶原相逐,并蒂芙蓉本是双”;韩退之诗“横空盘硬语”,然“银烛未销窗送曙,金钗半醉坐添春”,又何尝不是“女郎诗”耶?《东山》诗:“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周公大圣人,亦且善谑。
清袁枚《随园诗话》
# 寓潇洒于浑劲,昌黎七古最近人之作。昌黎诗体占奥奇横,自辟户庭,此种清而厚、丽而逸,亦公独得妙境,后惟山谷能学之,其笔力正相肖。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全以劲笔撑空而出,若句句提笔者。
清王士禛《古诗选批》
# 凡结句都要不从人间来,乃为匪夷所思,奇险不测。他人百思所不解,我却如此结,乃为我之诗。如韩《山石》是也。不然,人人胸中所可有,手笔所可到,是为凡近。不事雕琢,自见精彩,真大家手笔。许多层事,只起四语了之。虽是顺叙,却一句一样境界,如展画图,触目通层在眼,何等笔力!五句、六句又一画。下句又一画。“天明”六句,共一幅早行图画。收入议。从昨日追叙,夹叙夹写,情景如见,句法高古。只是一篇游记,而叙写简妙,犹是古文手笔。他人数语方能明者,此须一句,即全现出,而句法复如有馀地,此为笔力。
清方东树《昭味詹言》
# 昌黎诗陈言务去,故有倚天拔地之意。《山石》一作,辞奇意幽,可为《楚辞・招隐士》对,如柳州《天对》例也。
清刘熙载《艺概》
# 李、杜《登太山》、《梦天姥》、《望岱》、《西岳》等篇,皆浑言之,不尽游山之趣也,故不可一例论。子瞻游山诸作,非不快妙,然与此比并,便觉小耳,此惟子瞻自知。
清程学恂《韩诗臆说》
# “山石荦确行径微”一篇,此尽人所称道者也。学昌黎者,亦惟此稍易近,缘与他家诗境近也。
清方世举《说韩》
# 是宿寺后补作。以首二字“山石”标题,此古人通例也。“山石”四句,到寺即景。“僧言”四句,到寺后即事。“夜深”二句,宿寺写景。“天明”六句,出寺写景。“人生”四句,写怀结。通体写景处,句多浓丽;即事写怀,以淡语出之。浓淡相间,纯任自然,似不经意,而实极经意之作也。
清汪佑南《山泾草堂诗话》
# 三溪曰:起笔四句细写山寺荒凉景况,刻画逼真。前半篇极沈厚笔,下半篇极用平淡笔,正是浓淡相极、险夷并行之作法。茶山云结句气似衰杀,今按结意,自出题外,全不觉衰杀,是适茶山所不好耳。
近代吴学濂《增评韩苏诗钞》
# 诗以开头“山石”二字为题,却并不是歌咏山石,而是一篇叙写游踪的诗。这诗汲取了散文中有悠久传统的游记文的写法,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在韩愈以前,记游诗一般都是截取某一侧面,选取某一重点,因景抒情。汲取游记散文的特点,详记游踪,而又诗意盎然,《山石》是有独创性的。
现代萧涤非、马茂元、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
下一篇: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