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n
·
·
bǎo
hán
diàn
què
jīn
chì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1
bǎo
hán
diàn
què
jīn
chì
chén
xiāng
shàng
shān
yáng
liǔ
yòu
驿
qiáo
chūn
shí
huà
lóu
yīn
xìn
duàn
fāng
cǎo
jiāng
nán
àn
luán
jìng
huā
zhī
qíng
shuí
zhī

译文

华丽的香枕上装饰着漂亮的钿雀和金鸂鵣,她来到了沉香楼阁上正看见远处隐隐的吴地青山,如丝的杨柳枝条又泛起青色,在春风中袅袅飘荡,而驿桥上已经开始飘起了丝丝蒙蒙的细雨。在画楼上看见那江南岸边春草萋萋,女子暗叹心中的那个人竟一去未归,每天陪伴自己的只有手中的鸾镜和枝上的花朵,但她那满腹的心事又有谁知道呢。

逐句剖析

"宝函钿雀金鸂鶒":华丽的香枕上装饰着漂亮的钿雀和金鸂鵣,

# 金鸂鶒:亦指钗上所饰。,钿雀:有雀鸟装饰的钗。,宝函:一说指枕函,即枕套;一说指梳妆盒。此处似以梳妆盒解更优。

"沉香阁上吴山碧":她来到了沉香楼阁上正看见远处隐隐的吴地青山,

# 吴山:一说泛指吴地之山;一说为屏风上所绘的吴地山川风景。,沉香阁:沉香木制的楼阁。

"杨柳又如丝":如丝的杨柳枝条又泛起青色,

"驿桥春雨时":在春风中袅袅飘荡,而驿桥上已经开始飘起了丝丝蒙蒙的细雨。

# 驿桥:驿站附近的桥。

"画楼音信断":在画楼上看见那江南岸边春草萋萋,

# 画楼:即雕梁画栋之楼,也是对楼的美称。

"芳草江南岸":女子暗叹心中的那个人竟一去未归,

"鸾镜与花枝":每天陪伴自己的只有手中的鸾镜和枝上的花朵,

# 花枝:女子对镜照见自己所簪戴的花。此处借指这位女子。,鸾镜:背上镌刻有鸾凤图案的镜子。

"此情谁得知":但她那满腹的心事又有谁知道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上阕以“宝函钿雀”的闺阁器物切入,通过“金鸂鶒”的华美饰物暗喻主人公身份,继以“沉香阁上吴山碧”的视角转换,将读者视线从精致的人工空间引向苍茫的自然空间,最终在“驿桥春雨"的回忆场景中完成时空折叠。下阕运用“杨柳又如丝”的即目之景,触发"驿桥离别"的往昔记忆,形成“春归人不归”的永恒怅惘。全词通过“物-景-情”的三重转进,构建起环形叙事结构:由当下妆饰回溯别离场景,复归眼前春色,在时空跳接中达成“看似断续实绵密”的艺术效果。这种“突接”与“暗转”的手法,恰是温词“密丽”风格的精髓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当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其背后隐藏着一段唐代文坛公案。据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所载,宣宗雅好《菩萨蛮》词调,宰相令狐綯为邀圣宠,密令温庭筠代笔创作,并严诫保密。然温氏不仅泄密于人,更以"中书堂内坐将军"之语讥讽令狐綯不学无术。另据《乐府纪闻》记载,令狐綯曾假温庭筠之手进献《菩萨蛮》二十阕。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抒发思念的词,带着无尽的思念与深情,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象征:“宝函钿雀金鸂鶒”中的金钗鸳鸯,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与团圆,然而与下文女子的相思离别形成鲜明对比,更添哀愁。

3. 分段赏析

此词开篇便勾勒出女子妆饰之精妙。“宝函钿雀金鸂鶒”,仅此一句,便如一幅美人晨妆图在眼前徐徐展开:春日清晨,一位女子正精心妆梳,她轻轻打开妆盒,手执金钗,钗上镂刻的一对紫鸳鸯映入眼帘,精致而华美。次句“沉香阁上吴山碧”,仿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之后登高远望之景的写照。女子登上自家那弥漫着沉香气息的楼阁,凭栏远眺,江南的青山绿水尽收眼底,那清新的色泽,宛如一幅天然画卷,令人心生喜爱。“杨柳”两句承前,进一步描绘春水之美,宛如画中景致。女子清晨登高,极目远望,满目皆是春山春水,目光久久难以收回。于是,她再次放眼望去——“杨柳又如丝”,一个“又”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它不仅传递出女子内心的微微悸动,更暗示了相别时间之久、相忆程度之深。这个“又”字,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将下一句“驿桥春雨时”这一本非眼前之景紧密相连。这两句中,柳丝如丝,轻轻拨动着女子的心弦,使她忆起那个春雨潇潇的日子。彼时,她与情人在驿外桥边折柳送别,那依依惜别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而如今,离人却不知身在何处。词人巧妙地利用时空的交替,营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这正是温词凝炼、深密的典型笔法。上片以回忆驿桥送别作结,下片则转入别后的情景描写。“画楼音信断”,短短五个字,道尽了人去无踪、消息断绝的凄凉。女子只能独自承受着“芳草江南岸”所带来的春归人不归的隐痛。眼前,芳草年年碧绿,一江春水滔滔东流,而远方的情郎却杳无音信。岁月匆匆,年华易逝,女子的芳魂在无尽的思念中渐渐消耗,悲痛之情难以抑制。末两句“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将女子的自伤苦忆之情推向了高潮。女子每日对着鸾镜梳妆,头上插着娇艳的花枝,可这其中的情意又有谁能知晓呢?此句亦可理解为,由于心中对远游之人的相思之情无人理解,唯有眼前的妆镜和花枝仿佛是她唯一的知音。“枝”与“知”巧妙谐音双关,增添了词句的韵味。而“鸾镜”一词,源自范泰《鸾鸟诗序》中罽宾王获彩鸾鸟的故事。鸾鸟见同类影像而悲鸣,哀响彻夜,最终一奋而绝,寓含着绵绵无尽的相思之意。此处以“鸾镜”入词,借鸾鸟之悲鸣,抒女子之幽怨。“鸾镜与花枝”,以花枝喻女子之美艳,如此美艳之人却独处凄寂,其幽怨之深可见一斑。“此情谁得知”,千回百转,忧思如潮,将女子的孤独与哀愁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个结句是全词情感分量最重的一笔,也是全词的高潮所在。

4. 作品点评

首词由物及景,由景入情,自今忆昔,又由昔至今,看似散乱无序,实则脉络暗通。词人以婉转绵密之笔,将女子的相思离别之情抒发得情韵悠然,这正是温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沉香”、“芳草”句,皆诗中画。

明明代文学家汤显祖《花间集》

# 只一“又”字,多少眼泪,音节凄缓。

清清人陈廷焯《云韶集》

# 上言钿雀,下言金鸿鹧,实只一物,盖“钿雀”但说金钗之上有鸟饰者,至“金鸿鹳”方特说此鸟饰为一对鸳鸯也。

近现代近代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浦江清《词的讲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偓《村居》

下一篇:唐·厉玄《从军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