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少心期杳莫攀":心中向往的嵩山、少室山,早已渺茫得难以攀登,
# 杳:深远貌。,心期:心所向往。,嵩少:嵩山的别名。唐时,嵩少与终南山都是隐居之地。李德裕在东都洛阳伊阙南有平泉别墅,清流翠竹,树幽石奇,其未出仕时,讲学其中。伊阙山靠近嵩山,故归隐嵩少,即归隐故园。
"好山聊复一开颜":眼前这美好的山峦,姑且让我舒展一下愁颜。
# 开颜:喜悦,欢笑。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聊复:姑且。
"明朝便是南荒路":明天就要踏上前往南方荒远之地的路途,
# 南荒:南方荒远之地,指岭南地区。
"更上层楼望故关":今夜再登上一层驿楼,眺望那故乡的关山。
# 故关:故园的关山,即故乡。,层楼:指盘陀岭驿楼。
唐代大臣
李德裕(787~850),唐代大臣。字文饶,初名缄,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之子,早年以门荫入仕,主张大臣应用公卿子弟。历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兵部侍郎、兵部尚书、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加官至太尉,封卫国公。在牛李党争中,是李党的领袖。李德裕少好学,反对浮华风尚,不过分追求华丽的文风。他的作品不事雕琢藻饰,注重内容,真挚感人。著有《会昌一品集》《次柳氏旧闻》《文武两朝献替记》《会昌伐叛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贬谪途中所见所感的七言绝句,借盘陀岭驿楼周边的山峦、即将踏上的南荒路途及眺望故关的景象,写出了诗人对嵩少名山的向往难以实现的怅然、面对眼前好山暂得宽解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前路漫漫的愁绪。
2. 写作手法
对比:“嵩少心期杳莫攀”的绝望悲愤,“好山聊复一开颜”的姑且开颜形成抑扬对比,这种对比并非简单的情绪转换,“聊复”二字暗藏无奈,使“扬”始终笼罩在“抑”的阴影下,呈现喜中藏悲的复杂心境。精准展现了诗人在贬谪途中既无法接受命运又不得不被动适应的内心挣扎,为全诗奠定了沉郁而复杂的情感基调。反衬:以“远眺”反衬“无心赏景”:第三句写“极目南望”,却不写所见景物,只写“明朝便是南荒路”的心情,反衬出诗人在贬谪途中的沉重心境——对未来的忧虑远超对景致的关注,凸显其内心的焦灼与悲凉。首尾呼应:首句“嵩少心期杳莫攀”提及归隐故园的愿望(“嵩少”实指故园),末句“更上层楼望故关”中“故关”直指故乡,二者形成呼应,均围绕“故乡”与“归隐之愿”展开,体现诗人对故园的眷恋和对归隐无望的悲叹。联想:“明朝便是南荒路”,由当下的登临,想到次日即将踏入南荒的处境,把眼前的眺望与未来的贬谪之路相联系,让情感的表达更显自然而深切。渲染:“明朝便是南荒路”中,“明朝”二字点出不幸近在眼前,从时间上渲染出即将踏入南荒的悲愤;末句“更上层楼望故关”,用“更上层楼”的动作,渲染出对故乡的眷恋之深——因为深知此后难再望见,便格外珍惜此刻的眺望,将思乡、愤懑等复杂情感层层烘托出来。
3. 分段赏析
“嵩少心期杳莫攀”一句中,“嵩少”即嵩山、少室山,在唐代与终南山同为著名隐世之地,诗人在东都洛阳伊阙南有平泉别墅,嵩山就在伊阙附近,故“嵩少心期”实指归隐故园的长久向往,并非单指归隐嵩山。《新唐书・李德裕传》记载,会昌末年天下平定后,他多次请求退休未被允许,可见功成退隐的想法由来已久。而“杳莫攀”则直抒胸臆,写出这份愿望因遭贬斥而变得渺茫难及的绝望,字里行间满是难以言说的悲愤,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基调。“好山聊复一开颜”承接上句,“好山”指眼前盘陀岭的景致,因为见到这“好山”,诗人联想到过去归隐嵩少的愿望,又因愿望无法实现,便生出姑且借此山暂开愁颜的念头。此句在情感上由悲转喜,形成一次上扬,但“聊复”二字暗藏无奈,表明这份喜悦只是暂时的,背后仍萦绕着首句的感伤,喜而含悲,扬中有抑,情感层次丰富。“明朝便是南荒路”过了盘陀岭就到岭南了,他这次被贬的潮州,就属岭南道。在古代,岭南对中原来说,是偏远荒凉的地方,只有犯了大罪的官员才会被贬到那。李德裕在会昌年间当宰相六年,打压宦官、抵抗回鹘、平定泽潞刘稹叛乱,功劳很大。可到了六十二岁的晚年,不得归养林泉,却遭党人诬陷,远窜南荒。他辛辛苦苦经营的会昌新政,也被党人全推翻了,国家前途真让人担心。诗人站在盘陀岭上极目远眺,本想一开心颜,却因南望的是今后要去之地,没心思欣赏景致,只关心今后生活,“明朝”点明不幸近在眼前,“南荒路”直指即将踏上的贬途,这七个字藏着多少悲愤!它和上句“开颜”对比强烈,情绪陡转直下,上句的欢喜反倒更衬出这句的悲伤。七绝的第三句常是关键,要转折有力、出新意,这句就将诗人面对贬谪的悲愤与不安直白道出,字字千钧,成为全诗情感的关键转折。“更上层楼望故关”一句,“更上层楼”刻画诗人刻意登高的动作,“层楼”即盘陀岭驿楼,他这样做只为能更清晰地眺望“故关”——那象征故乡的关山。这一行为既呼应了首句对故园的眷恋,又与“南荒路”形成鲜明对照:向南是茫茫贬途,向北是魂牵梦萦的故乡。正因为“明朝”将入“南荒”,此后山更高、路更长,更难望见故乡,且深知“嵩少心期杳莫攀”、今生难再北回,所以才格外珍惜此刻,转身北望告别故乡。其中不仅饱含着深切的思乡之情,更藏着对身世的慨叹、家国之恨以及对牛党当权者诬陷迫害的愤懑,情感厚重而绵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字里行间满是真挚的情感。诗中每一句都有转折,读来起伏跌宕,很有节奏感。特别是最后两句,情感尤为强烈,藏着说不尽的意味,特别能打动人心。
# 垂暮远贬,自知不返,虽欲作退一步想,亦不可得矣。“明朝”二句,缴足归隐无期,尤为怆楚。
现代原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审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
上一篇:唐·李煜《望江南·多少泪》
下一篇:唐·韩愈《杂诗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