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多悲事":年岁渐长心中添了许多悲凉,
"非唯见二毛":不只是因为两鬓已生白发。
"眼昏书字大":眼睛昏花写字总觉字体太小,
"耳重觉声高":耳朵不灵听声总觉分贝太高。
"望月偏增思":仰望明月更添思念的愁绪,
"寻山易发劳":寻访山林总觉疲惫难消。
# 易:一作觉。
"都无作官意":早已没有做官的念头,
"赖得在闲曹":幸亏仍在清闲的部门。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1. 分段赏析
“老去多悲事,非唯见二毛。”此句以“老去”直指生命流逝的无奈,“多悲事”总括全诗基调。后句“非唯见二毛”通过“二毛”(白发)这一具象衰老特征,强化了年老体衰的悲凉感。两句形成因果逻辑,既点明衰老是诸般悲苦的根源,又暗示诗人对时光无情的敏感体悟。“眼昏书字大,耳重觉声高。”此句以“眼昏”对应书写动作,通过“书字大”的反常细节,暗示视力衰退导致的视觉模糊;后句“耳重”与“觉声高”形成矛盾感知,揭示听觉迟钝带来的听觉失真。两句以生理机能退化的具体表现,构建出衰老的真实可感画面,语言平实却极具说服力。“望月偏增思,寻山易发劳。”此句“望月”本为文人传统意象,但“偏增思”打破含蓄表达,直言月夜触发强烈思念;“寻山”作为闲适活动,却“易发劳”凸显体力衰弱。两句通过对比自然活动与身心反应,既延续前文的衰老主题,又暗含仕途失意者借山水排遣却力不从心的矛盾心理。“都无作官意,赖得在闲曹。”此句“都无”以绝对否定收束仕途之念,后句“赖得”转折出对闲职的庆幸。通过“闲曹”(清闲官职)与“作官意”的对比,既流露对官场倾轧的厌倦,又暗含中唐文人被迫依附体制的生存困境。末句“赖得”二字尤显无奈,揭示闲职实为无奈之选的本质。
上一篇:唐·李白《襄阳曲四首》
下一篇:唐·元稹《表夏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