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者诚希":世上能了解自己的人实在在太少了,正因我想起了你,
# 希:同“稀”。,知音:知己的朋友。相传古代伯牙善鼓琴,其友钟子期善听琴能从琴音中知其心志。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痛无知音。此诗中亦指韩愈的文章知己。
"念子不能别":使我不忍心与你分别。
# 不能别:不忍心分别。,念子:想念你。
"行行天未晓":离别前的夜晚,我们能携着手走啊走,
# 行行:指来回一起踱步不停。
"携酒踏明月":夜深了,我们仍踏在满地皎潆的月光中谈心。
# 携酒:一作携手。用以表现朋友之间的亲密的关系。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诗人韩愈与知心朋友孟郊不忍离别,在月色下彻夜相叙的场景,体现了知音难寻的感慨,表达出两人之间真挚深厚、依依惜别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开门见山:首句“知音者诚希”,直接喊出感慨,叹人间知音难觅,立刻惊警,开启全诗对知音难寻与惜别之情的抒发。用典:首句“知音者诚希”中,诗人采用典中典之法,既化用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世所共叹,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的浩叹,又融入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识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绝弦的典故,大大增加诗句内容,加重感慨语气。细节描写:“行行天未晓,携手踏明月”,通过“携手”踏月这一细节,生动展现诗人和友人的长谈之快,凸显知音之亲密,惜别之不忍。
3. 分段赏析
《知音者诚希》首句“知音者诚希”,诗人以开门见山之法,直抒胸臆感慨人间知音难觅。此句运用用典手法,既化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世所共叹,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的浩叹,又融入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典故,使诗句内容丰富,感慨之情更显深沉。从语言风格看,简洁有力,开篇便如惊雷,震撼人心。次句“念子不能别”,承接上句,因知音难得,故而面对即将分别的友人“子”,难掩不舍之情。“念”字饱含深情,将诗人对友人的挂念直白展现,从情感主旨而言,直接点明惜别之意。最后两句“行行天未晓,携手踏明月”,诗人与友人彻夜长谈,直至天未破晓,仍携手在明月下漫步。从描写手法看,通过“携手”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刻画出两人情谊深厚,不忍分别;从景色描写角度,描绘出一幅月下惜别的画面,借明月之景,融不舍之情,情景交融。短短二十字,借简洁质朴语言,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将知音难寻与惜别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知音者诚希》仅短短二十字,其写作特色鲜明,语言质朴无华,以简洁直白之语直抵人心。开篇“知音者诚希”便运用开门见山与用典手法,借刘勰之语与伯牙子期典故,直抒知音难觅的深沉感慨,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念子不能别”情感真挚,尽显对友人的不舍。结尾“行行天未晓,携手踏明月”,巧用细节与情景交融之法,描绘出月下携手漫步的惜别画面,生动展现知音间的深厚情谊。以其对友情与惜别之情的深刻刻画,展现出独特魅力,为研究韩愈诗歌风格与情感表达提供了生动样本,亦让后世读者深切感受到知音情谊的珍贵与离别之痛。
# 下二句只似惜别,却暗寓知希,深妙。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音节短而古。
清蒋抱玄《评注韩昌黎诗集》
上一篇:唐·杜甫《初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