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dō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chuí
lǎo
róng
zhǎi
guī
xiū
hán
shēn
zhōu
shàng
shuǐ
liè
huǒ
zhuó
gāo
lín
yǒu
chí
zuì
chóu
lái
liáng
yín
gān
wèi
yǎn
chū
chù
suì
xīn

译文

我这垂暮的老人穿着又小又紧的军服,在寒色渐深的初冬回归草堂作短暂的休憩。渔舟在急流中溯水而上,猎人在高高的树林里点燃了火把。我只能每天都像在习池饮酒一样喝得酩酊大醉,发愁的时候就来到梁甫山那样的地方独自行吟。战乱连绵,干戈未息,天下不宁,我对于出仕和退隐又该抱持怎样的想法。

逐句剖析

"垂老戎衣窄":我这垂暮的老人穿着又小又紧的军服,

# 戎衣:军衣。

"归休寒色深":在寒色渐深的初冬回归草堂作短暂的休憩。

# 色:一作气。,归休:指回草堂休假。

"渔舟上急水":渔舟在急流中溯水而上,

# 上急水:在急流中溯流而上。

"猎火著高林":猎人在高高的树林里点燃了火把。

# 著高林:指在高林中燃烧。

"日有习池醉":我只能每天都像在习池饮酒一样喝得酩酊大醉,

# 醉:醉饮。,日:每日。

"愁来梁甫吟":发愁的时候就来到梁甫山那样的地方独自行吟。

"干戈未偃息":战乱连绵,干戈未息,天下不宁,

# 未偃息:未停息。,干戈:指战乱。

"出处遂何心":我对于出仕和退隐又该抱持怎样的想法。

# 遂何心:言未遂心,未了心愿。,处:指归隐。,出:指出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初冬》是唐代杜甫所作的五言律诗。此诗描绘了诗人归休途中所见的初冬之景,如急水渔舟、高林猎火等,同时融入自身境遇与对时局的思考。写作上运用借景抒情、用典等手法,借初冬萧索之景抒发垂老孤寂之感,借“习池醉”“梁甫吟”等典故,表达对乱世的愁绪以及出处两难的矛盾。全诗景情交融,情感沉郁,体现了杜甫对国事的关切与自身处境的无奈,展现出其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初冬》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广德二年(764)初冬,杜甫在严武幕府任职,当时社会处于干戈未息的动荡局面。此次他暂归草堂休假,回归途中见到初冬之景,联想到国家的现状以及自身在幕府任职与归隐之间的抉择,感慨万千,从而写下此诗,抒发了忧怀国事以及出处两难的矛盾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寒色深”“渔舟上急水”“猎火着高林”等初冬景象,将垂老的寂寥、对时局的忧虑之情融入其中,使情与景相互交融。用典:“日有习池醉,愁来梁甫吟”运用典故,以山简常醉习池和诸葛亮好吟《梁甫吟》自比,含蓄地表达自己借酒浇愁的无奈和对世事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初冬》首联“垂老戎衣窄,归休寒色深”,“垂老”突出诗人年迈,“戎衣窄”暗示曾经历征战,如今归休,“寒色深”既指天气寒冷,也烘托内心的孤寂,奠定了沉郁的基调。颔联“渔舟上急水,猎火着高林”,描绘动态画面,渔舟在急流、猎火于高林,以动衬静,凸显环境的清冷与内心的不平静。颈联“日有习池醉,愁来梁甫吟”,借典故表达自己在乱世中借酒消愁,以及对时局的忧虑。尾联“干戈未偃息,出处遂何心”,直抒胸臆,点明战乱未停,自己对于出仕和归隐的迷茫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冯延巳《归自谣·寒山碧》

下一篇:唐·韩愈《知音者诚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