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游巴子国":在这巴子故国我已经住了长久,
"屡入武侯祠":曾多次走进这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日光穿过竹林斜照空空寝殿,
"溪风满薄帷":溪上吹来的风把薄薄帷幔扬起。
"君臣当共济":君主和臣下本该和衷共济,
"贤圣亦同时":您这位贤臣和圣主又恰好同时。
"翊戴归先主":您受先主邀请,对他一心拥戴扶持,
# 先主:指刘备。,归:臣下归附于君主。
"并吞更出师":为了开拓疆域曾一再出师。
# 出师:并吞他国所占的土地。古代的“并吞”一词,并无贬义。
"虫蛇穿画壁":如今蛇虫在这里的画壁上穿行,
# 画壁:武侯祠内绘有壁画的墙壁。
"巫觋醉蛛丝":走过的巫觋们身上也沾上蛛丝。
"欻忆吟梁父":忽然想起您曾隐居南阳吟诵《梁父》,
"躬耕也未迟":提醒我如今做农民也不算太迟。
# 也:自注:一作起。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诸葛庙》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咏史诗。诗中通过对武侯祠环境的描写(“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以及对诸葛亮辅佐刘备、出师未捷的历史功绩的回顾(“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最后,诗人以“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作结,表达了自己虽处乱世,但仍怀有报国之志的情怀。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当时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这首诗通过瞻仰夔州武侯祠,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时用的郁结情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武侯祠的描写,“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借景抒发对历史的感慨。虚实结合:诗中既有对现实景象的描写(“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也有对历史的回顾和想象(“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虚实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用典:“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诗人多次引用与诸葛亮相关的典故,“武侯祠”“翊戴归先主”,通过这些典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渲染:诗人通过对祠堂环境的渲染(“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表现出一种静谧而庄重的氛围,进一步突出对历史的缅怀。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的描写(“虫蛇穿画壁”),也有动态的描写(“溪风满薄帷”),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
3. 分段赏析
首联:“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诗人开篇点明自己多次游历巴蜀之地,频繁出入武侯祠。这里的“久游”和“屡入”不仅表明了诗人对武侯祠的熟悉,也暗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通过“巴子国”和“武侯祠”的描写,为全诗奠定了怀古的基调。颔联:“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诗人描绘了武侯祠内的景象:阳光透过竹林斜照在空寂的祠堂中,微风拂动,薄薄的帷幕随风飘动。这一联通过对祠堂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烘托出对历史的缅怀之情。颈联:“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诗人从描写祠堂环境转向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对诸葛亮与刘备君臣关系的赞美。诗人认为,君臣之间应当携手共济,圣贤也总是同时出现。这一联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展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秩序的向往。第四联:“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诗人进一步回顾历史,描写诸葛亮辅佐刘备归附蜀汉,并为统一天下而多次出师。这里的“翊戴”和“并吞”展现了诸葛亮的忠诚与抱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第五联:“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诗人回到现实,描写祠堂内的破败景象:虫蛇在画壁上穿行,巫觋醉酒,蛛丝密布。这一联通过对祠堂破败的描写,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尾联:“歘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诗人以回忆《梁父吟》作结,表达了对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敬仰。诗人认为,即使在现实中未能实现理想,像诸葛亮一样躬耕陇亩也为时不晚。这一联通过对诸葛亮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理想的坚守。
上一篇:唐·王初《望雪》
下一篇:唐·薛能《杂曲歌辞·升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