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郭轩楹敞":草堂远离喧闹的城郭,庭院开阔宽敞,
# 敞:开朗。,轩楹:指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柱子。,去郭:远离城郭。
"无村眺望赊":四周没有村落,放眼一望无边。
# 无村眺望赊:因附近无村庄遮蔽,故可远望。赊,长,远。村:一作材。
"澄江平少岸":碧澄江水,几乎淹没两岸,
# 澄江平少岸:澄清的江水高与岸平,因而很少能看到江岸。
"幽树晚多花":葱茏树木,黄昏盛开鲜花。
"细雨鱼儿出":细雨蒙蒙,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
"微风燕子斜":微风习习,燕子倾斜着掠过天空。
"城中十万户":城里拥挤着十万人家,熙熙攘攘,
# 城中:指成都。
"此地两三家":这里却只有两三灯火,清闲自在。
"蜀天常夜雨":蜀地四川的天气常常在夜里下雨,
# 蜀天:蜀中雅州,常多阴雨,号曰漏天。
"江槛已朝晴":在水边的栏杆旁已能看到天色转晴。
# 槛:栏杆。
"叶润林塘密":花叶被雨水淋得湿润,树林里密密麻麻地布满水洼,
"衣干枕席清":我的衣服和枕席也干了。
"不堪祗老病":我不能承受现在的体弱多病,
# 祗:恭敬。祗:一作支。
"何得尚浮名":又哪里还看重功利与浮名。
# 浮名:虚名。,尚:崇尚,注重。一作向。
"浅把涓涓酒":慢慢地倒酒来饮,
# 涓涓:细水缓流的样子。
"深凭送此生":我凭借它来陪伴我的余生。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组诗是写景抒情诗。第一首描绘了草堂远离城郭的开阔环境,澄澈的江水、幽密的树木、细雨中欢跃的鱼儿、微风中斜飞的燕子,以及“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的对比,展现了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的闲适宁静,蕴含对自然的热爱。第二首前两联写蜀地常见的雨夜及雨后初晴之景,营造静谧氛围;后两联由景及人,写自己年老多病、厌倦浮名,借饮酒排遣余生,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身世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第二首后两联“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借自身状态和饮酒行为,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和身世无奈。对比:第一首里“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形成鲜明数量对比。繁华喧闹的城中住户众多,而诗人所处之地住户稀少,突出了草堂环境的清幽僻静,凸显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喜爱。第二首中,“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将蜀地常见的夜雨景象与清晨的晴朗相对比,体现出雨夜与晴日的不同状态,烘托出晴天的可贵和清新之感。远近结合:第一首诗“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首尾呼应:第一首诗首联“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尾联“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尾联与首联紧密呼应。首联通过描写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奠定了此地清幽宁静的基调;尾联则从居住人口数量这一角度,再次强调了这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氛围。首尾联相互配合,共同凸显出诗人所处环境的闲适安静,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喜爱与享受。
3. 分段赏析
其一:开篇首联,诗人便为我们勾勒出草堂别具一格的环境。草堂远离城郭,庭院中的亭台轩敞开阔,周边并无村落遮挡视线,使得诗人能够毫无阻碍地极目远眺,一个宁静、开阔的空间跃然纸上。随着诗人视线的延展,中间两联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层次分明的春日江景图。颔联“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从空间上远近结合。诗人凭栏远眺,澄澈碧绿的江水奔腾浩荡,几乎与江岸齐平,一幅雄浑壮阔的远景映入眼帘。而近处,草堂四周绿树葱茏,春日黄昏之际,繁花似锦,五彩斑斓的花朵散发着馥郁芬芳,营造出浓郁的春日氛围。颈联“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堪称神来之笔,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刻画了一幅灵动的微观世界。细雨如丝,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时不时探出水面,吐出串串水泡,似乎在享受着春雨的滋润。微风轻拂,燕子身姿轻盈,斜着掠过雨雾朦胧的天空。“出”“斜”二字用得精妙绝伦,将鱼和燕子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不仅生动展现了它们的活力,更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生灵的细致观察与深切喜爱。诗人通过描绘鱼燕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巧妙地托物寄兴,流露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尾联“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与首联相互呼应,形成强烈对比。一边是城中的喧嚣繁华,人口众多;另一边则是草堂所在的清幽之地,仅有寥寥几户人家。这种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草堂远离尘嚣、闲适幽静的特点,强化了诗歌开篇营造的宁静氛围。其二:首联描绘了蜀地独特的气候与清晨景象。蜀地夜间常常降雨,经过一夜的淅淅沥沥,第二天清晨,诗人来到江边水槛旁,只见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夜雨与朝晴形成鲜明对比,既烘托出晴朗天气的珍贵,也为后文对雨后景色的描写埋下伏笔。颔联“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从多个角度描绘了雨后的景象。树叶经过雨水的润泽,愈发葱郁繁茂,池塘四周林木茂密。淋湿的衣物已然晾干,枕席也变得干爽洁净。“叶润林塘密”描绘出环境的清幽静谧,“衣干枕席清”则从侧面反映出夜雨的绵密,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住所的简陋。颈联诗人笔锋一转,开始描写自身的状况。“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老体衰、疾病缠身现状的无奈,以及对浮名的厌倦。“不堪”突出了诗人身体状况的糟糕,“何得”则强烈地抒发了他对虚名的厌烦情绪,情感真挚而深沉。尾联“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诗人缓缓倒酒,试图借饮酒度过余生,尽显其内心的无奈与对身世的感慨。面对老病缠身和世事无常,诗人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寻求解脱,在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无尽的悲凉。
# 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存天然工妙,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雨细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 细雨“出”,“出”字妙,所乐亦既无尽矣;微风“斜”,“斜”字妙,所苦亦复无多矣(“微风”句下)。前半幅,写胸中极旷。后半幅,写胸中自得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
# 八句排对,各含“遣心”。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澄江平少岸……微风燕子斜。”此白描写生手。彼云杜诗粗莽者,知其未曾细读也。
清张谦宜《絸斋诗谈》
# 首章横写。从槛外之景,空阔纵目也。……偏说有“家”,正使“无村”益显。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应“去郭”(“城中”句下)。应“无村”(“此地”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下一篇: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