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án

朝代:唐作者:李世民浏览量:1
jiē
lán
níng
shǔ
shuāng
àn
zhào
chén
guāng
nóng
wǎn
xiào
fēng
jìn
qiǎn
cán
xiāng
diāo
qīng
cuì
yuán
huā
fēi
suì
huáng
hái
chí
jīn
suì
jié
hòu
nián
fāng

译文

阶旁的兰草凝结着晨霜,岸边的菊花映照着曙光。露重难消菊花绽开笑脸,秋风正劲送来浅淡花香。菊叶凋残退去青翠颜色,落英纷纷菊瓣一地金黄。但愿继续保持今年秀色,期待来年重赏菊花芬芳。

逐句剖析

"阶兰凝曙霜":阶旁的兰草凝结着晨霜,

# 曙霜:早晨的霜露。

"岸菊照晨光":岸边的菊花映照着曙光。

# 岸菊:岸边生长的菊花。

"露浓晞晚笑":露重难消菊花绽开笑脸,

# 晚:一作晓。,晞:晒干、干燥。

"风劲浅残香":秋风正劲送来浅淡花香。

# 浅:一作摇。

"细叶凋轻翠":菊叶凋残退去青翠颜色,

"圆花飞碎黄":落英纷纷菊瓣一地金黄。

# 碎黄:被风吹散的金黄色的菊花瓣。

"还持今岁色":但愿继续保持今年秀色,

# 持:一作将。

"复结后年芳":期待来年重赏菊花芬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赋得残菊》是唐代帝王李世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紧扣“残菊”主题,生动勾勒出残菊生长于水岸之畔,沐浴在清晨朝晖下的场景。继而,细致描绘出在浓重露水与凛冽秋风侵袭下,残菊的种种姿态,如那轻翠的细叶渐渐凋零,圆整花朵的金黄花瓣纷纷飞散。诗的末联,更是流露出对来年菊花再度盛开的殷切憧憬。在写作手法方面,诗中对仗工整精妙,“残”字宛如一条无形丝线,贯穿全诗始终。首联着重渲染环境氛围,颔联与颈联则精准描摹残菊的形态情状,末联顺势抒发对未来花开的向往之情。整首诗完美呈现出初唐宫廷诗在摹写事物时的细致入微,以及语言运用上的精巧工致。尽管诗中诗人主体情感的融入并非那般浓烈直白,却独具慧眼,从“残”字切入,成功塑造出菊花凋零后的别样风采,在咏菊诗的发展长河中,率先开辟出吟咏“晚菊”“残菊”的崭新路径,稳稳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八载(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即位后,任用贤良,兼听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他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兼爱文学、艺术,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士。其诗多为宫廷唱和之作,文词富丽,但不失“雅正”。后人辑有《唐太宗皇帝集》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在台阶旁兰花凝着晨霜的环境中,岸边残菊沐浴晨光的画面。通过“露浓晞晚笑,风劲浅残香。细叶凋轻翠,圆花飞碎黄”等诗句,细致展现了残菊在浓露、劲风下,笑容渐逝、香气变浅、细叶凋零、花瓣飞散的情态,体现了残菊在秋末艰难的生存状态。最后“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表达出对残菊来年再度绽放的期待。此诗借残菊这一形象,既如实呈现了残菊的风貌,又蕴含着对生命延续的乐观展望。

2. 分段赏析

首联“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描绘出清晨台阶旁的兰花凝结着寒霜,岸边的残菊沐浴在晨光之中的画面,为全诗营造出清冷又明亮的氛围。颔联“露浓晞晚笑,风劲浅残香”,“露浓”“风劲”从环境角度着力,“晞晚笑”将残菊拟人化,好似它带着昨夜的笑容在浓重露水中渐渐消逝,“浅残香”则细腻展现出劲风之下残菊香气逐渐淡薄,尽显残菊在霜露寒风中的衰败之态。颈联“细叶凋轻翠,圆花飞碎黄”,从残菊的细叶和圆花入手,“凋轻翠”“飞碎黄”生动刻画了菊叶由翠绿凋零、菊花花瓣纷飞破碎的模样,以鲜明的色彩变化和动态描写,进一步强化了残菊的残败感。尾联“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则笔锋一转,表达出残菊虽现衰败,但仍秉持着今岁的姿态,期待来年再次绽放芳华,展现出一种坚韧和对未来的希望,升华了残菊形象,使全诗情感更为丰富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薛能《宋氏林亭》

下一篇:唐·佚名《杂曲歌辞·簇拍陆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