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ān
shān
xuě
sòng
xiāo
zhì
guī
jīng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1
tiān
shān
xuě
yún
cháng
kāi
qiān
fēng
wàn
lǐng
xuě
cuī
wéi
běi
fēng
juǎn
chì
tíng
kǒu
tiān
shān
xuě
gèng
hòu
néng
jiān
hàn
yuè
zhào
yín
shān
zhú
fēng
guò
tiě
guān
jiāo
chéng
biān
niǎo
fēi
jué
lún
tái
shàng
huá
ǎn
ǎi
hán
fēn
wàn
níng
lán
gān
yīn
qiān
zhàng
bīng
jiāng
jūn
qiú
nuǎn
bǎo
dāo
dòng
duàn
zhèng
shì
tiān
shān
xuě
xià
shí
sòng
jūn
zǒu
guī
jīng
shī
xuě
zhōng
zèng
jūn
bié
wéi
yǒu
qīng
qīng
sōng
shù
zhī

译文

天山上的云雪终年不开,巍巍千山万岭白雪皑皑。夜来北风卷过赤亭路口,天山一夜之间大雪更厚。雪光和着月光照映银山,雪花追着北风飞过铁关。交河城边飞鸟早已断绝,轮台路上战马难以走过。寒云昏暗凝结万里天空,山崖陡峭悬挂千丈坚冰。将军皮袍久卧不觉温暖,都护宝刀冻得像要折断。天山正是大雪纷飞之时,送别为友走马归还京师。冰雪之中怎将心意表示,只有赠您青青松柏树枝。

逐句剖析

"天山雪云常不开":天山上的云雪终年不开,

# 开:消散。

"千峰万岭雪崔嵬":巍巍千山万岭白雪皑皑。

# 崔嵬:山势高耸的样子。

"北风夜卷赤亭口":夜来北风卷过赤亭路口,

# 赤亭口:即赤亭守捉。约在今新疆吐鲁番附近。

"一夜天山雪更厚":天山一夜之间大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雪光和着月光照映银山,

# 银山: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汉月:汉时明月,说明月的永恒。

"复逐胡风过铁关":雪花追着北风飞过铁关。

# 铁关:即铁门关,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

"交河城边鸟飞绝":交河城边飞鸟早已断绝,

# 交河:又名西州,天宝元年改西州为交河郡,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治所在高昌,今吐鲁番东南达克阿奴斯城。

"轮台路上马蹄滑":轮台路上战马难以走过。

# 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

"晻霭寒氛万里凝":寒云昏暗凝结万里天空,

# 寒氛:寒冷的云气。,晻霭:昏暗的样子。

"阑干阴崖千丈冰":山崖陡峭悬挂千丈坚冰。

# 阴崖:背阴的山崖。,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将军狐裘卧不暖":将军皮袍久卧不觉温暖,

# 狐裘:用狐皮制的外衣。

"都护宝刀冻欲断":都护宝刀冻得像要折断。

# 都护:官名,汉宣帝置西域都护,总监西域诸国,并护南北道,为西域地区最高长官。

"正是天山雪下时":天山正是大雪纷飞之时,

"送君走马归京师":送别为友走马归还京师。

# 走马:跑马。

"雪中何以赠君别":冰雪之中怎将心意表示,

"惟有青青松树枝":只有赠您青青松柏树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层次分明,可清晰划分为三个部分。​开篇前四句,诗人以雄浑笔触,从高空的雪云着墨,继而描绘半空的雪岭,将天山雪景的壮观景象高度概括,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壮阔的雪山全景图,尽显边塞风光的磅礴大气。​中间八句,则着重刻画天山雪的独特风貌。不仅生动展现雪的夺目光华,还细腻描绘雪带来的彻骨严寒,字里行间,让人仿若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真切感受其凛冽与壮丽。​诗至结尾,后四句笔锋一转,由景入情,聚焦于诗人与萧治之间的深厚情谊,生动描绘出诗人对友人的珍惜与依依惜别之情。​整首诗读来,既有寒气彻骨的凛冽之感,又涌动着热血沸腾的豪情。诗人在描绘雪景与抒发离情之际,不着丝毫怨天尤人之意,而是处处流露出保国安民的崇高情怀,充分彰显出岑参诗歌雄浑壮阔、情感真挚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岑参踏上前往北庭的路途。直至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他才踏上东归之路。《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便创作于这段时期,时间上大致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近。彼时,岑参身处塞外,面对雄浑壮阔的天山雪景,又逢友人萧治归京,有感而发,挥笔写下此诗。塞外独特的风光与离别的愁绪交织,融入诗人的笔端,成就了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体裁为七言古诗,题材属边塞诗。全诗描绘天山雪景的壮阔、雪的光华与奇寒,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赞美,抒发了与友人惜别之情,更歌颂了戍边将士为保国安民,不惧严寒、坚守疆场的奉献精神。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开篇“雪云凝集,终日不开”描绘雪云静态,尽显凝重;“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则展现雪在北风裹挟下动态变化,狂风卷雪,一夜之间雪愈发厚重,动静相衬,勾勒出天山雪的磅礴气势。夸张:“千峰万岭雪崔嵬”以夸张手法极言雪量之多,让山峰因雪高耸入云、连绵不绝;“阴崖千丈冰”同样运用夸张,凸显背阴处冰凌之长,强化了天山雪营造出的奇寒氛围。借物抒情:结尾以“惟有青青松树枝”,借傲雪松枝,抒发对戍边将士如松般坚守边塞、保家卫国的赞美,将情感寄托于具体事物之中,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出自唐代诗人岑参之手,是一首别具一格的七言古诗。这首诗以天山雪为核心意象,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描绘,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雪云凝集,终日不开”,诗人先勾勒出高空雪云厚重、凝滞的画面,让人直观感受到天山之雪来源高远且绵延无尽,仿若从天而降。“千峰万岭雪崔嵬”一句堪称神来之笔,看似写雪山巍峨,实则重点在雪,雪使山峰高耸入云、连绵宽广,这一视角巧妙地突出了天山雪的静态庄严,奠定了整首诗雄浑壮阔的基调。紧接着,“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笔锋一转,描绘出雪的动态威势。北风呼啸着席卷赤亭口,一夜之间天山的雪愈发厚重,风雪交加的场景营造出强烈的氛围,为后文具体描绘天山雪的特色做了有力铺垫。​诗的第二部分,中间八句细腻地刻画了天山雪的特色。“能兼汉月照银山”,诗人将天山雪的光华与汉月相融合,白雪映照下银山熠熠生辉,夺目耀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复逐胡风过铁关”,又为这雪景增添了声响,雪随风动,呼呼作响,声色俱佳。而在描写天山雪的奇寒时,诗人运用夸张手法,通过侧面烘托将奇寒展现得淋漓尽致。两河交汇处本是鸟儿栖息之所,此刻却因严寒而不见飞鸟踪迹;轮台的平坦驰道,因积雪成冰,马蹄打滑难以行进;云雾与空气不再流动,而是冷冻凝结;背阴的悬崖峭壁上,垂挂着千丈冰凌。甚至连将军的狐皮大袄都无法抵御寒冷,都护的佩刀也险些被冻折。这六句诗,不着一个“雪”字,却通过飞鸟、马蹄、云雾、阴崖、狐裘、宝刀等与雪相关的实物,全方位地烘托出雪的奇寒,让读者仿若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真切感受到那份凛冽。​到了诗歌结尾,后四句笔锋由景转情,聚焦于诗人与友人萧治的惜别之情。送别之时,大雪纷飞,环境的恶劣更凸显出友情的珍贵。而赠送的傲雪松枝,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借此表达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他们如同这松枝一般,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毅然离开温暖家园,投身冰天雪地的边塞,坚守阵地、驰骋疆场,展现出无畏的凛凛英姿。​整首诗读来,虽寒气彻骨,但字里行间涌动着戍边将士的热血豪情。岑参以雄浑壮阔的笔触描绘天山雪景,又在雪景中巧妙融入惜别之情与爱国情怀,不着一丝怨天尤人之意,尽显保国安民的崇高精神,充分展现出其诗歌豪迈奔放、情感真挚的独特风格,堪称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

4. 作品点评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中,岑参以雄浑笔触勾勒出寒气彻骨的天山雪景,却又在字里行间涌动着戍边将士的热血豪情。诗中不见丝毫怨天尤人,而是借雪景与送友,深切展现出保国安民的崇高情怀,尽显豪迈奔放与真挚情感,是边塞诗的上乘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篇诗歌也是岑参边塞诗的名篇之一。如题目所示,诗中写的是“天山雪”与“送”这两个内容。诗人以大量的篇幅,以丰富的想象,豪迈的激情,对天山雪作了纵情的歌唱,为我们勾划出一幅极其奇伟壮丽的、充满浪漫色彩的边塞雪景,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边疆壮丽山河的感情。

现代辽宁师范大学教授高光复百度百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佚名《杂曲歌辞·簇拍陆州》

下一篇:唐·李正封《夏游招隐寺暴雨晚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