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流急不浅":春天的河水湍急且水也很深,
"归枻去何迟":归去的船桨划动着,可船行得多么迟缓啊。
"愁客叶舟里":我这个满怀愁绪的旅人坐在一叶小舟里,
"夕阳花水时":正是夕阳映照在这繁花似锦、水波荡漾的时刻。
"云晴开螮蝀":天气晴朗,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棹发起鸬鹚":船桨划动,惊起了水中的鸬鹚。
"莫道东山远":不要说东山路途遥远,
"衡门在梦思":那简陋的房屋一直都在我的梦中萦绕,让我思念不已。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还东山洛上作》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怀归诗。此诗创作于岑参早年隐居嵩山少室期间,写其沿洛水东归途中所见所感,借描绘洛水明丽景色,反衬自己外出谋路碰壁后的愁绪,表达了对归隐宁静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乐景衬哀情:颔联“愁客叶舟里,夕阳花水时”,“花水”指桃花水,点明时节是在农历二、三月,此时正是春天景色绚烂之时,繁花盛开,洛水荡漾,一片生机勃勃。“夕阳”虽有暮意,但也常是色彩瑰丽,能营造出一种绚丽的氛围。然而诗人却以“愁客”自称,羁旅于如叶般渺小的舟中。在这美好的春光与夕阳景色中,他却无心欣赏,满心都是求仕不遇的愁闷、漂泊无依的孤独。这美丽的自然景色与他的愁绪形成反差,从侧面烘托出他内心的哀伤。
3. 分段赏析
首联“春流急不浅,归枻去何迟”:点明时节是春天,洛水水流湍急且水势不浅,这样顺流的好条件下,归舟却行进迟缓。以水流之急与归舟之迟形成对比,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矛盾、急切又无奈的情绪基调,暗示诗人虽急于归乡,却因某些原因无法快速成行。颔联“愁客叶舟里,夕阳花水时”:“愁客”直接表明诗人自身的愁苦身份,漂泊在如叶般渺小的舟中,更添孤独之感。“夕阳”营造出一种日暮途穷的氛围,“花水”即桃花水,点明时间是农历二、三月间,此时本该是充满生机的时节,可在愁客眼中,却徒增岁月流逝、一事无成的伤感。此联情景交融,将诗人的愁绪渲染得愈发浓重。颈联“云晴开螮蝀,棹发起鸬鹚”:展现了一幅开阔明丽的画面,雨后初晴,天空中出现彩虹,船桨划动,惊起了水中的鸬鹚。景色虽美,但诗人的愁绪并未因此消散,这里以乐景写哀情,明丽的景色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闷,更加凸显出他归心似箭却又无奈的复杂心情。尾联“莫道东山远,衡门在梦思”:“东山”常象征隐居之地,“衡门”指代简陋的居所。诗人表示不要说东山路途遥远,那隐居的家园常在自己梦中魂牵梦绕。直抒胸臆,表达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此次外出求仕不顺,渴望回归宁静的个人小天地,给人以余韵悠长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