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1
piān
zhōu
cāng
làng
sǒu
xīn
cāng
làng
qīng
dào
xiāng
rén
zhī
xìng
míng
zhāo
cóng
tān
shàng
fàn
xiàng
zhōng
宿
jìng
huán
shǒu
chí
gān
竿
zhú
gān
竿
tóu
diào
cháng
zhàng
chéng
liú
dìng
shì
rén
shí
shēn
wēng
shì
fēi

译文

扁舟上坐着一位钓鱼翁,他的心态啊,就像江水那般透亮。因为他从来没告诉别人来自哪里,谁也不知道他的姓名。白天他在河滩上吃饭,晚上在芦花荡中过夜。他总是一边钓鱼,一边在一遍遍地唱着渔歌。拿着一根竹子做的鱼竿。老渔翁鱼竿上的钓线很长,老人家泛舟江上居无定所。世人何曾知道渔父如痴如醉地泛舟垂钓的想法呀,他哪里只是在钓鱼啊,他是以此来享受生活的乐趣呢。

逐句剖析

"扁舟沧浪叟":扁舟上坐着一位钓鱼翁,

# 沧浪:水名,汉水支流。这里泛指河流。,扁舟:小船。

"心与沧浪清":他的心态啊,就像江水那般透亮。

"不自道乡里":因为他从来没告诉别人来自哪里,

"无人知姓名":谁也不知道他的姓名。

"朝从滩上饭":白天他在河滩上吃饭,

# 滩:水边沙滩。

"暮向芦中宿":晚上在芦花荡中过夜。

"歌竟还复歌":他总是一边钓鱼,一边在一遍遍地唱着渔歌。

# 竟:完毕,终了。

"手持一竿竹":拿着一根竹子做的鱼竿。

"竿头钓丝长丈余":老渔翁鱼竿上的钓线很长,

"鼓枻乘流无定居":老人家泛舟江上居无定所。

# 鼓枻:划动船桨。

"世人那得识深意":世人何曾知道渔父如痴如醉地泛舟垂钓的想法呀,

"此翁取适非取鱼":他哪里只是在钓鱼啊,他是以此来享受生活的乐趣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渔父》是唐代岑参创作的一首诗。诗中刻画了一位沧浪渔父的形象,他心境如沧浪之水般清澈,隐姓埋名,行踪不定,晨起滩上用餐,暮至芦中歇宿,手持竹竿,长歌不断,随波乘流,居无定所。主题上,诗人借描绘渔父自在逍遥的生活,表达对这种超脱尘世、随性适意生活方式的向往。采用白描手法勾勒渔父形象与生活场景,简洁质朴,不加雕琢;通过对渔父日常行为如“朝饭”“暮宿”“歌竟还复歌”等描写,以小见大展现其生活状态;结尾“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开篇点明渔父身份与心境;接着叙述其日常起居与行踪;最后揭示渔父行为深意。全诗语言浅近自然,意境闲适恬淡,塑造的渔父形象鲜明生动,在岑参诗作中别具一格,体现了其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也反映了唐代文人中追求隐逸、超脱的思潮,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勾勒渔父扁舟沧浪的形象,赞其心清如沧浪,隐去乡里姓名,突出其超脱世俗的神秘。中间四句“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描绘渔父朝食滩头、暮宿芦丛,歌而复歌,手持竹竿的日常,尽显生活的自在随性。后四句“竿头钓丝长丈馀,鼓枻乘流无定居。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以钓丝长、乘流无定居,点明渔父钓鱼为求适意而非鱼,深化对自由闲适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薛稷《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昭升》

下一篇:唐·佚名《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坤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