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ǒu
qiū
lún
tái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1
yīn
shān
wài
chéng
xuě
hǎi
biān
qiū
lái
wéi
yǒu
yàn
xià
jìn
wén
chán
zhān
qiáng
shī
湿
fēng
yáo
cuì
shān
lún
tái
wàn
shì
sān
nián

译文

身居异域在那阴山西面,轮台孤城位于雷海旁边。秋季已到只见行行飞雁,夏日刚过不闻声声鸣蝉。秋雨时时打得毡墙潮湿,秋风阵阵吹过帐幕腥腔。轮台之地距离家乡万里,平安无事地度过了三年。

逐句剖析

"异域阴山外":身居异域在那阴山西面,

# 阴山:今乌鲁木齐以东之天山东段山脉。

"孤城雪海边":轮台孤城位于雷海旁边。

# 雪海:浩瀚之沙漠雪原,为当时轮台北面之沙海。,孤城:指轮台城。

"秋来唯有雁":秋季已到只见行行飞雁,

"夏尽不闻蝉":夏日刚过不闻声声鸣蝉。

"雨拂毡墙湿":秋雨时时打得毡墙潮湿,

# 毡墙:毡帐之围墙。

"风摇毳幕膻":秋风阵阵吹过帐幕腥腔。

# 膻:羊等牲畜的腥臊气。,毳幕:毡帐。

"轮台万里地":轮台之地距离家乡万里,

"无事历三年":平安无事地度过了三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首秋轮台》是唐代作家岑参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前两联以“异域”“孤城”点明边塞的偏远,凸显戍边者与中原的隔绝感。后两联聚焦生活细节,秋雨浸湿毡帐、寒风卷动毡幕的腥膻,从视觉与嗅觉点明环境的恶劣。他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描述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边疆大自然的多变面貌,并深情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尽管岑参有着雄心壮志,但他却未能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对于自己仍然停留在边疆,对回家的希望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无奈。深感自己的青春岁月已逝,但事业尚未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首秋轮台》是在唐肃宗的至德元年(756年)的七月在轮台完成的,岑参当时年仅四十岁,距离他第二次前往北庭完成第三年的任务。岑参在唐玄宗的天宝十三年(754年)抵达了边疆,至今已经过去了三年,他对家乡的思恋难以遏制,这首诗描述了他在驻地轮台上的疲惫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边塞诗。诗中以“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等描绘轮台塞外秋景,勾勒荒寒寂寥氛围,借此表达诗人滞留边疆、归期无望的无奈伤感,以及功业未就的复杂愁绪。

2. 分段赏析

开头两句,从“轮台”这个地方开始写的。这片土地被称为“异域”,而城市则被称为“孤城”,它位于阴山的外围和雪海的边缘,这两句诗相互呼应,分为三个层次,描述了边疆的荒凉、寒冷和沉重的情感。次两句,“秋来”和“夏尽”点明“首秋”,雁为北地之氏“唯有雁”照应“孤城”二字,蝉被视为家乡的象征,“不闻蝉”的说法与“异域”这两个字相呼应。“唯有”和“不闻”这两个词,都是基于我们所观察和听到的事物,从正面和反面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描述边疆的荒凉和寒冷。五、六两句,从居住环境的角度进行描述的。这是边地秋夜最典型的景象之一,也是诗中表现的重要内容。边疆地区的秋风和秋雨正在侵袭诗人所居住的帐篷,帐篷的墙壁已经变得潮湿,帐篷也开始散发出胞气。作者用了两个“捞”字,把这一片秋天景象勾画得淋漓尽致。诗的前半部分描述的景色是通过视觉传达的,而后半部分则是通过嗅觉传达的,这都反映了诗人所处的特定环境。通过“捞”与“格”两个字,描述了边疆地区初秋时节的恶劣气候,为秋天增添了浓厚的氛围,勾画出了一个非常凄凉的景象。最后两句,从地理位置和时间两个维度来描述的。“轮台万里地”,描述了边疆地带的遥远距离;“无事历三年”,描述了守卫边疆的时长。作者身处边疆,居留塞外已逾三年,对故乡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情。在寒冷的环境中,当秋天再次来临,家乡的距离如此之远,似乎永远都不会回来,对家乡的深深思恋是显而易见的。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故乡人民的深厚感情,使他在诗中抒发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这两句话确实触动了诗人的内心。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从诗人所居住的异国环境,到他在秋季首次见到的景象,再到诗人所居住的边疆地区,以及诗人内心的思考,逐层递进地表达了他长时间居住在边疆的压抑情感,这一切都在首秋轮台的风景描述中得到了自然和含蓄的呈现。首句描述的是地理背景和异国风情,与内陆有所区别,并且位于阴山的外部;孤城中的雪海,意外地变成了沙漠里的一片绿色空地。第二句描述的是气候条件,轮台的夏季和秋季时间较短,夏天听不到蝉声,秋天看不到大雁,稍不注意就会进入冬天。第三句描述的是居住的环境,使用毡帐作为住所,并且不需要担心雨水。文章的最后部分是对过去的感慨,那广袤无垠的轮台,我在这里停留了整整三年。从岑参的行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此刻的情感波动,不确定是因为西域轮台对此感到不满,还是因为他没有取得显著的成就而深感遗憾。轮台曾是古代的独立之地,那里的自然景观和民俗各具特色,被古人称为异域。在《轮台即事》这本书中,作者明确指出:“轮台风的特点是物异,而地则是古代的独特。”描述其自然景观的差异和对异国的情感。这句话的结构看似简单,但在其平淡之中蕴含着奇特,而在真实之中又隐藏着空洞。在这片偏僻的荒凉之地,我无所事事地度过了三个年头。其难熬可知,其感触可会,而句子之外还蕴含着无尽的寓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顾况《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左车二章》

下一篇:唐·杜甫《登白马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