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ì
liáng
què
kuāng
chéng
zhǔ
rén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2
cóng
diào
shí
zǎi
gān
míng
wáng
yóu
tiān
jiē
què
guī
cāng
láng
zhòng
qiū
zhì
dōng
jùn
suì
jiàn
tiān
shuāng
zuó
mèng
shān
huì
cǎo
huáng
píng
míng
tiě
qiū
yóu
liáng
zhòng
qiū
xiāo
tiáo
jǐng
fēi
é
cāng
jiāo
yīn
wàn
jīng
guāng
cháng
fēng
chuī
bái
máo
huǒ
shāo
sāng
rén
nán
yàn
míng
gèng
xiāng
liáo
zèng
zhì
zhī
jūn
táng

译文

自从放弃鱼钓生活,十余年来求见明王。可叹无路踏上天阶,又想回那隐居之乡。仲秋季节来到东郡,已见天上降下寒霜。昨夜梦中回到故山,故山芳草色已枯黄。平明时分离开铁丘,太阳落山来到大梁。仲秋分象多么萧条,雁飞声声南归故乡。四面郊野阴云笼罩,一望无边昏暗无光。长风阵阵吹动茅草,野火点点燃烧枯桑。故友您在匡城为官,政绩卓著名声正香。姑且以我玉壶相赠,将它安投放友厅堂。

逐句剖析

"一从弃鱼钓":自从放弃鱼钓生活,

# 鱼钓:指隐居生涯。,一从:自从。

"十载干明王":十余年来求见明王。

# 干明王:向君王求取功名。干,干退,求取。明王,即明主,指皇帝。,十载:自开元二十二年(734)作者“献书阙下”(《感旧赋》序)至天宝元年(742)作此诗时,历时九载,“十载”乃举其成数。

"无由谒天阶":可叹无路踏上天阶,

# 谒天阶:谒见天子。天阶:登天的阶梯,这里指通向皇宫的台阶。

"却欲归沧浪":又想回那隐居之乡。

# 归沧浪:归隐林泉。沧浪:水名,具体地址说法不一,这里指隐居之地。

"仲秋至东郡":仲秋季节来到东郡,

# 东郡:隋郡名,唐曰滑州,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岑此行大抵沿黄河先至滑州,再至匡城,复由匡城至铁丘,再到汴州。

"遂见天雨霜":已见天上降下寒霜。

# 雨霜:下霜,“雨”作动词。

"昨日梦故山":昨夜梦中回到故山,

# 故山:指作者的少室旧居。,日:一作“夜”。

"蕙草色已黄":故山芳草色已枯黄。

# 蕙草:香草。一作芳蕙。

"平明辞铁丘":平明时分离开铁丘,

# 铁丘:在今河南濮阳县北。,平明:天亮的时候。

"薄暮游大梁":太阳落山来到大梁。

"仲秋萧条景":仲秋分象多么萧条,

"拔剌飞鹅鸧":雁飞声声南归故乡。

# 鹅鸧:雁的别称。,拔剌:象声词。

"四郊阴气闭":四面郊野阴云笼罩,

# 阴气:阴冷的云雾。气:一作氛。

"万里无晶光":一望无边昏暗无光。

# 晶光:光亮。

"长风吹白茅":长风阵阵吹动茅草,

# 白茅:即茅草,至秋季而变白。

"野火烧枯桑":野火点点燃烧枯桑。

# 枯桑:枯干的桑叶。,野火:一指原野上焚烧枯草所纵的火,一指磷火,即鬼火。

"故人南燕吏":故友您在匡城为官,

# 南燕:唐滑州胙城县(今河南延津东),汉代曰南燕县。胙城与匡城紧邻,故此处以南燕代指匡城。

"籍籍名更香":政绩卓著名声正香。

# 籍籍:形容名声甚盛。

"聊以玉壶赠":姑且以我玉壶相赠,

# 玉壶:取高洁之意。

"置之君子堂":将它安投放友厅堂。

# 君子:指周少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开篇,诗人用前四句回首过往十余年仕途,一路波折不断,尽显内心的彷徨与苦闷。接着,次四句顺着前文“归沧浪”之意,着重刻画归途中的压抑心境,将仕途失意后的低落情绪进一步铺陈。随后的八句,围绕归程推进,细致描绘到达大梁后的见闻,展现出旅途的种种景象。而在诗的结尾,笔锋一转,最后四句聚焦于夸赞故友的声名,并且诚挚地劝勉朋友,要如同玉壶之冰那般,在为官之途清正廉洁,坚守本心,整首诗情感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作于天宝元年(742年)八月,是诗人离开长安一路东行抵达大梁之后,遥寄友人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寄赠诗。诗歌回顾了自己坎坷仕途及苦闷心情,描绘归程所见萧条秋景,最后称赞故友声名并以玉壶相喻劝勉其清正廉洁,表达了仕途失意后的低沉郁闷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仲秋至东郡,遂见天雨霜”,在仲秋时节抵达东郡,满眼是天降寒霜的景象,霜的寒冷、肃杀,不仅点明时令,更烘托出诗人内心因仕途不顺而生的凄凉寒意,让无形的愁绪具象化。情景交融:“四郊阴气闭,万里无晶光。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从大环境的阴沉无光,到旷野上长风呼啸、白茅乱舞,再到野火肆虐、枯桑燃烧,层层渲染出大梁仲秋薄暮时分的萧条荒芜。诗人将内心的焦虑、郁闷、迷茫融入这衰败的秋景之中,借景抒发怀才不遇、漂泊无依之感,景情交融,极具感染力。渲染:“仲秋萧条景,拔剌飞鹅鸧。四郊阴气闭,万里无晶光。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诗人选取南飞的鸿雁,阴暗的郊野,秋风和茅草,野火和枯桑等一系列具有秋意的景物,多方位描绘,层层叠加,渲染出大梁秋日薄暮时分冷落凄凉的氛围,强化了内心的沉重之感。正衬:“平明辞铁丘,薄暮游大梁”,薄暮时分,天色渐暗,给人压抑、低沉之感,与诗人沉重的心情相呼应,以景的氛围衬托出情的沉重,使情感表达更直观。烘托:“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诗人不直接倾诉内心的焦虑郁闷,而是勾勒出长风劲吹白茅、野火焚烧枯桑的画面,借深秋郊野荒凉、萧索之景,从侧面烘托出自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境。

3. 分段赏析

开篇前两句提及“弃鱼钓”,表明诗人毅然决定踏入仕途,“十载”约略道出其耗费的漫长时光。“无由谒天阶,却欲归沧浪”,凝练地概括了诗人长达十年求仕却坎坷无果的历程,其间饱含屡遭碰壁的失意、不甘放弃却又无奈折返的心绪,四句诗前后勾连,层层递进,以沉郁的格调开启全篇,袒露诗人内心的矛盾挣扎。中间四句紧承“归沧浪”,着重描绘归途中的苦闷。时值秋日,诗人告别京城踏上远行之路,映入眼帘的唯有遍地寒霜,满目萧瑟之景映衬出其仕途失意后的灰心丧气。途中,诗人特意着墨于“昨夜”的梦境,借对故山的眷恋,抒发内心的惆怅,然而故山“惠草色已黄”,暗示时光流逝、壮志难酬,尽显诗人进退维谷的窘迫之境。接下来八句继续围绕归程展开,紧扣“至大梁”的诗题,描述抵达大梁后的见闻。诗人选取“薄暮”这一特定时段,或许是基于现实情景,又或许意在借暮色的凝重烘托自身沉重的心境。“仲秋萧条景”提纲挈领,总括大梁秋日的荒芜。随后,诗人精心拣选南飞鸿雁、阴暗郊野、秋风茅草、野火枯桑等典型物象,细腻勾勒出大梁秋日薄暮的清冷与凄凉,其中“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凭借质朴自然的笔触、寻常可见的画面,含蓄地将诗人内心的焦虑郁闷、百感交集展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四句笔锋一转,由景及人,赞颂故友的声名威望,赠予玉壶,以此劝勉朋友为官应如玉壶之冰般清正廉洁,既回扣诗题中的“奇”字,又在离情别绪中融入对友人的期许,为全诗添一抹温情亮色。

4. 作品点评

诗文前往长安谋求仕途发展却未能如愿,失意东行之际,满心皆是愁绪。这一时期,他在不少诗作中都流露过这种怅惘心境。像“云送关西雨,风传渭北秋,孤灯燃客梦,寒杆捣乡愁”(《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还有“妇姑城南风雨秋,妇姑城中人独愁”(《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皆是明证。同样,这首诗也浸染着仕途失意后的沉郁气息。在艺术表达上,此诗与上述诗句一脉相承,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娴熟,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意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长风吹白茅”二语,殷璠称为逸才。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纶《山中一绝》

下一篇:唐·王勃《九日怀封元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