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shí

朝代:唐作者:苏味道浏览量:2
běi
zhēn
shén
kuàng
西
zhuó
jǐn
wén
shēng
yìng
tiān
chí
yǐng
chù
dài
zōng
yún
yàn
guī
yóu
hòu
yáng
chéng
qún
dāng
líng
suǐ
gāo
zhěn
jué
xiāo
fēn

译文

济北这块石头像是得到神灵的恩赐,它的纹理如同河西漂洗过的锦绣般精美。它的声音能回应天池的大雨,影子仿佛能碰触到泰山的云朵。燕子归来的时节尚可期待,石头如传说般能让羊群自然聚集。什么时候能够掌握这石头的灵髓,高枕无忧地隔绝尘世的喧嚣呢。

逐句剖析

"济北甄神贶":济北这块石头像是得到神灵的恩赐,

# 贶:赐。,甄:挑选。,济北:语出《史记·留侯世家》,传说张良于圯上桥下,遇一老者,授以“太公兵法”张良从刘邦征战得天下,计谋多出于此书。此老人乃济北谷城山下一黄石(公),良死与石并葬。

"河西濯锦文":它的纹理如同河西漂洗过的锦绣般精美。

# 文:通纹。锦文,华丽的花纹。,锦:华丽。,濯:一作瑞。洗。,河西:古代指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之西。这里泛指在河之畔,与“济北”对应。

"声应天池雨":它的声音能回应天池的大雨,

# 天池:指高山上的湖泊,我国有新疆境内的天山上的天池和吉林省长白山上的天池。此处指上天赐与的雨。唐杜甫《天池》诗“天池马不到,岚壁鸟终通。”

"影触岱宗云":影子仿佛能碰触到泰山的云朵。

# 岱宗:泰山为五岳之宗,岱是泰山的别称,岱宗亦为泰山。宗,一作山。

"燕归犹可候":燕子归来的时节尚可期待,

# 犹:一作真。《幼学琼林》:“风欲起而石燕飞”。

"羊起自成群":石头如传说般能让羊群自然聚集。

"何当握灵髓":什么时候能够掌握这石头的灵髓,

# 灵髓:此指石髓。,握:捧在手中。

"高枕绝嚣氛":高枕无忧地隔绝尘世的喧嚣呢。

# 嚣氛:喧闹无序的环境。,高枕:枕石而眠无忧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石》是初唐诗人苏味道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围绕石头展开,描绘其不凡来历与神奇特质,借咏石表达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开篇“济北甄神贶,河西濯锦文”,写石头似得神灵馈赠,纹理如河西锦绣。“声应天池雨,影触岱宗云”,从声、影角度,展现石头与天地云雨的呼应,凸显其非凡气势。“燕归犹可候,羊起自成群”,运用“燕归可侯”“羊起”典故,增添神秘色彩。“何当握灵髓,高枕绝嚣氛”直抒胸臆,渴望掌握石之灵髓,摆脱尘世喧嚣。用典于诗中绘物,乃苏轼诗作的关键特色,此诗可品其精妙。全诗展现了诗人内心对宁静、高远境界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诗人,“文章四友”之一

苏味道(648~705),唐代诗人。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乾封进士,武周圣历初官居相位,处事圆滑,模棱两可,人称“苏模棱”。后因亲附张易之兄弟,中宗时贬为眉州刺史。苏味道长于律诗,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其中《正月十五日夜》咏长安元宵夜观赏花灯盛况,较有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圣历三年(700年),当时的政治局势波谲云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苏味道创作此诗,借咏石寄托个人情志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济北甄神贶,河西濯锦文”,开篇从石的产地与纹理着笔。“济北”“河西”点明石的出处,地域的广阔暗示石的不凡来历。“甄神贶”赋予石以神灵赐予的祥瑞之气,“濯锦文”则将石的纹理比作经水洗涤的锦绣花纹,既写出石的珍贵,又展现其外观的华美,充满奇幻色彩。颔联“声应天池雨,影触岱宗云”,转写石的声与影,意境阔大。石在雨中发出的声响仿佛能与天池的雨声相应和,其身影高耸仿佛能触及泰山的云彩。这里以“天池”“岱宗”的高远壮阔为背景,通过“应”“触”两个动词,赋予石灵动之感,既突出石的高大,又使其与天地自然相连,凸显石的非凡气度。颈联“燕归犹可候,羊起自成群”,借用典故写石的神奇。“燕归”可能化用燕子归巢的意象,暗示石如地标般可作为等候的依据;“羊起”似与“烂柯人”等传说中石与仙羊相关的故事有关,写石旁仿佛有羊群自然聚集。这两句为石增添了神话色彩,使其不再是普通的静物,而充满了灵性与神秘气息。尾联“何当握灵髓,高枕绝嚣氛”,卒章显志,抒发对石的向往之情。“灵髓”指石的精髓,诗人渴望能握持这石的灵秀,枕靠着它远离世间的喧嚣纷扰。这里将石视为超脱世俗的寄托,表达出对宁静自在生活的向往,使全诗从对石的赞美升华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宿紫阁山北村》

下一篇:唐·李白《月夜金陵怀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