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游紫阁峰":清晨去游览紫阁峰,
# 紫阁峰:终南山的著名山峰,在今陕西西安南百余里。《陕西通志》卷九引《雍胜略》曰:“旭日射之,烂然而紫,其峰上耸,若楼阁然。”故名“紫阁”。
"暮宿山下村":傍晚投宿在山下农村。
# 暮宿:傍晚投宿。
"村老见余喜":村老见了我,十分欣喜,
# 余:我。
"为余开一尊":为我设宴,打开了酒樽。
# 开一尊:设酒款待的意思。“尊”同“樽”。
"举杯未及饮":刚端起酒杯,还未沾唇,
"暴卒来入门":一群横暴的士兵冲进大门。
# 暴卒:横暴的士兵。
"紫衣挟刀斧":为首的身穿紫衣,带着刀斧,
# 挟:用胳膊夹着。,紫衣:指穿三品以上紫色官服的神策军头目。
"草草十馀人":乱嘈嘈地约有十几个人。
# 草草:杂乱粗野的样子。
"夺我席上酒":他们夺去我席上的好酒,
"掣我盘中飧":又抢走我盘中的美飧。
# 飧:晚饭,亦泛指熟食,饭食。,掣:抽取。
"主人退后立":当主人的反而退后站立,
"敛手反如宾":恭敬地拱着手,好像来宾。
# 敛手:双手交叉,拱于胸前,表示恭敬。
"中庭有奇树":院子里长着一株珍奇的树,
# 奇树:珍奇的树。此句语本《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种来三十春":种下它已有三十个秋春。
"主人惜不得":主人虽然爱惜它,也救它不得,
"持斧断其根":看着他们拿斧头砍断树根。
"口称采造家":他们口称是为皇上伐木营造的人,
# 采造家: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派出的人员。采造,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
"身属神策军":隶属皇上的神策军。
# 神策军:中唐时期皇帝的禁卫军之一。
"主人慎勿语":主人啊,你千万沉住气,不要开口,
"中尉正承恩":神策军中尉正受到皇上恩宠信任!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叙述诗。诗人在此诗回忆了在紫阁山北村的借宿经历,反映了宦官掌握禁卫军军权、纵容士兵横行不法的历史事实,生动地揭露了中唐时期宦官执掌的神策军欺压百姓的恶行,反映出底层百姓正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全诗不加饰修,纯用白描,声态俱作,情景毕露,具有超拔的思想高度。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通过“退后立”“敛手”等动作细节,生动地刻画了主人面对神策军暴卒时的行为举止,将主人那种畏惧、无奈,不敢反抗只能默默退让的状态,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可见百姓在强权面前的弱小和无助。对比:正常情况下,主人在自己家中应该是自在、主导的一方,但在面对神策军时,却“敛手反如宾”,像客人一样恭敬、退缩,这种主人身份与实际表现的对比,强烈地突出了神策军的蛮横和主人的无奈,反映出百姓在强权压迫下的卑微地位,进一步强化了诗歌对神策军恶行的批判和对百姓的同情这一主题。象征:院子里长着一株珍奇的树,种下它已有三十年。“奇树”象征着百姓的财产和劳动成果,也象征着百姓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奇树被神策军砍走,意味着百姓的希望被无情摧毁,进一步凸显了神策军的残暴和百姓的无奈。反讽:“口称采造家”实际上是一种反讽。他们打着“采造家”的幌子,行掠夺之实,讽刺了神策军的虚伪和无耻,也揭露了朝廷机构被滥用、成为扰民工具的现实。
3. 分段赏析
《宿紫阁山北村》第一句,以平实叙述点明诗人行程,自然流畅。第二句,“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通过村老“喜”与“开一尊”的神态和动作细节,展现出村老的淳朴热情,一幅乡村主客融洽画面跃然纸上,为后文冲突埋下伏笔。第三句,聚焦神策军暴卒闯入的场景。第四句,“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简洁勾勒暴卒形象,“挟”和“草草”尽显其蛮横。第五句,描写出暴卒无法无天的表现。“夺”和“掣”两个词,包含着一方不给,一方硬抢的丰富内容。诗人用这两个词作“诗眼”,表现出他自己毕竟是个官吏,敢于和暴卒争,但还是败下阵来,这就不仅揭露了暴卒的暴,而且暗示了暴卒敢这样“暴”的原因,为结尾的点睛之笔留下了伏线。第六句,写出了主人面对暴卒,却反而像个宾客的情景,这种主人身份与实际表现的对比,强烈地突出了神策军的蛮横和主人的无奈,反映出百姓在强权压迫下的卑微地位。第七八句,暴卒砍树之时,敛手的主人却改变了态度,这表明主人对树有特殊感情,远非酒食所能比拟。暴卒要砍它,主人当然会“惜”,“惜不得”,是“惜”而“不得”的意思。于是,发自内心的“惜”就表现为语言、行动上的“护”,虽然迫于暴力,没有达到目的,但由此却引出了暴卒的“自称”和作者的悄声劝告。第九句,“口称采造家”一句,以反讽手法,戳穿暴卒打着朝廷的旗号行掠夺之实。第十句,“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借诗人劝主人之语,暗示中尉权势滔天,讽刺的矛头透过暴卒,刺向暴卒的后台“中尉”,又透过中尉,刺向中尉的后台皇帝。全诗的思想意义随着这句“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提到了惊人的高度!
4. 作品点评
此诗不加雕琢,采用白描手法,生动呈现声音与形态,将情景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上一篇:唐·温庭筠《碧涧驿晓思》
下一篇:唐·苏味道《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