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起洞壑":雾气从山谷和沟壑中升起,
# 洞壑:深谷。,氤氲:指湿热飘荡的云气。
"遥裔匝平畴":雾气弥漫到远方,笼罩了广阔的田野。
# 平畴:平坦的田野。,遥裔:遥远。
"乍似含龙剑":雾气中透出的阳光,仿佛像龙剑的光芒,
"还疑映蜃楼":雾气中的城市若隐若现,好像海市蜃楼。
"拂林随雨密":雾气拂过树林,随着雨丝变得更加浓密,
"度径带烟浮":雾气穿过小径,带着烟雾般轻盈的姿态飘荡。
"方谢公超步":告别了像隐士张楷(字公超)那样超脱尘世的步履,
# 公超:隐士张楷。东汉蜀郡成都人,字公超。张霸子。通《严氏春秋》、《古文尚书》。隐居弘农山中,学者随之,所居成市,华阴山南遂有公超市。五府连辟,举贤良方正,皆不就。又好道术。
"终从彦辅游":最终会跟随像乐广(字彦辅)那样的名士一起出游。
# 彦辅:乐广,字彦辅。南阳郡淯阳县(今河南南阳)人。西晋时期名士。
初唐诗人,“文章四友”之一
苏味道(648~705),唐代诗人。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乾封进士,武周圣历初官居相位,处事圆滑,模棱两可,人称“苏模棱”。后因亲附张易之兄弟,中宗时贬为眉州刺史。苏味道长于律诗,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其中《正月十五日夜》咏长安元宵夜观赏花灯盛况,较有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雾霭在不同场景下的奇幻景象,如洞壑、平畴、树林、小径等,且融入含龙剑、映蜃楼等想象,并以“谢公超”“彦辅”自比,表达了诗人对雾霭奇幻美景的欣赏陶醉以及自身高洁超逸的情怀和对美好精神境界的向往追求。
2. 写作手法
比喻:“乍似含龙剑”将雾霭中若隐若现的景象比喻成好像含着龙剑,把雾霭中神秘、奇幻的部分形象地展现出来,仿佛那雾气里藏着一把宝剑,给人一种朦胧而又神秘的感觉。“还疑映蜃楼”则把雾霭中呈现出的虚幻景象比喻成海市蜃楼,进一步强调了雾霭所营造出的那种如梦如幻、难以捉摸的氛围。通过这两个比喻,诗人生动地描绘出雾霭变幻莫测、奇幻瑰丽的特点。用典:“方谢公超步,终从彦辅游”运用了“谢公超步”和“彦辅”表达了自己对高雅、超逸精神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方谢公超步”体现出诗人希望自己能拥有如谢氏人物般的高雅风度和不凡气质;“终从彦辅游”则表明诗人渴望能追随乐广这样的贤士,与之交往,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使自己也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出众的才情,在精神层面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能够达到这种理想境界的期许。
3. 分段赏析
首联:“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诗的开篇便勾勒出雾气的起源与扩散。雾气从深邃的洞壑中缓缓升起,弥漫开来,逐渐笼罩了远处的平野。诗人用“氤氲”形容雾气的朦胧与弥漫,营造出一种空灵而神秘的氛围。“遥裔匝平畴”则进一步描绘出雾气的广阔与无边,展现出雾气从山谷到田野的扩散过程,为全诗奠定了开阔的背景。颔联:“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雾气比作藏有龙剑的神秘之物,又疑为海市蜃楼般虚幻。雾气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剑光闪烁,令人联想到传说中龙剑的神秘与威严;而远处的城市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又似海市蜃楼般虚幻缥缈。这两句通过对雾气的奇幻描写,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颈联:“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雾气与周围环境的互动。雾气拂过树林,随着雨丝变得更加浓密;它又穿过小径,带着烟雾般轻盈的姿态飘荡。这两句通过对雾气动态的描写,展现了雾气的轻柔与灵动,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朦胧而静谧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雾气的细腻与温柔。尾联诗人借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与志向。“方谢公超步”意为辞别尘世的纷扰与束缚,而“终从彦辅游”则表达了诗人渴望追随高洁之士,超脱世俗,遨游于云雾仙境之中的愿望。这两句以虚写实,既呼应了前文对雾气的描写,又升华了诗歌的主题,使全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上一篇:唐·王维《辋川集·椒园》
下一篇:唐·牛峤《西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