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ǔ
guó
shǐ

朝代:唐作者:徐夤浏览量:1
liù
guó
shāng
hèn
zuì
duō
liáng
gōng
xiū
wǎn
jiàn
xiū
jūn
wáng
jiǎn
huáng
shé
zài
zhāng
nài

译文

在六国之中,楚国在商於之地遭受的遗憾与悔恨是最多的,到了这种时候,再好的弓箭也该收起来,宝剑也不用再磨砺了。楚国的君王若是不能识破那如簧巧舌的谗言,就算再次碰到像张仪那样的人,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逐句剖析

"六国商於恨最多":在六国之中,楚国在商於之地遭受的遗憾与悔恨是最多的,

"良弓休绾剑休磨":到了这种时候,再好的弓箭也该收起来,宝剑也不用再磨砺了。

"君王不剪如簧舌":楚国的君王若是不能识破那如簧巧舌的谗言,

"再得张仪欲奈何":就算再次碰到像张仪那样的人,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楚国史》是唐末至五代诗人徐夤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围绕着楚国在商於之争中的历史教训展开,首句点明六国(此处主要指楚国)在与秦国的商於之争中积累了诸多怨恨,反映出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激烈的斗争。次句暗示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贤才不被重用,才能无法施展。后两句则着重批判楚国君王不能识别和剪除像张仪这样的奸佞辩士,表达了对楚国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君主昏庸无能的不满。全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历史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文学家

徐夤(?~920?),唐末五代文学家。字昭梦,一作徐寅,莆田(今属福建)人。乾宁进士,曾官秘书省正字。博学多才,工诗擅赋,著作颇丰。其诗长于咏物,如《斩蛇剑赋》《御水沟赋》,脍炙人口,远播异域。主要作品有《探龙》《钓矶》二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六国商於恨最多”,直接点明了历史背景和核心事件,“恨最多”强调了商于之争给六国带来的巨大伤痛和怨恨,为全诗奠定了沉重的情感基调。次句“良弓休绾剑休磨”,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作良弓和宝剑,“休绾”“休磨”形象地表现出贤才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不被重用、才能被闲置的状态,暗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才的不幸遭遇。后两句“君王不剪如簧舌,再得张仪欲奈何”,直接批判楚国君王的昏庸无能。“如簧舌”形象地描绘出张仪等辩士能言善辩、巧舌如簧的特点,而君王却不能识别他们的奸佞,不能将他们剪除。“再得张仪欲奈何”则以假设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了君王这种失误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表达了诗人对楚国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君主的批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答元八郎中杨十二博士》

下一篇:唐·贯休《陪冯使君游六首·迎仙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