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éng
zhōng
wàng
shān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1
tài
shēng
yuè
yùn
zhōu
zhī
tiān
fēng
guà
hòu
míng
miǎo
màn
píng
zhōng
zhōng
liú
jiàn
kuāng
shì
jiǔ
jiāng
xióng
yǎn
dǎn
róng
zhēng
róng
dāng
xiǎo
kōng
xiāng
chū
shàng
pēn
chéng
hóng
jiǔ
zhuī
shàng
kuàng
huái
怀
yuǎn
gōng
lái
xiàn
wèi
xiá
wēi
gōng
huái
hǎi
jiāng
bàn
xīng
shuāng
suì
qióng
yán
yán
zhě
dāng
lái
tóng

译文

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很久就想去追随尚子,况且到此缅怀起远公。我限于此次行役匆忙,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淮海的路途不及一半,星转霜降又要到年冬。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

逐句剖析

"太虚生月晕":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

# 太虚生月晕:“太虚”二句:古谚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太虚:古人称天为太虚。月晕:月亮周围所起的一圈光气。

"舟子知天风":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

# 知天风:古人有“月晕而风”的说法,所以舟子凭月晕而知道即将起风。,子:一作中。

"挂席候明发":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

# 明发:天亮,拂晓。,候:一作知。,挂席:悬挂起船帆,谓开船。

"渺漫平湖中":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

# 匡阜:庐山别名。庐山古名南障山,又名匡山,总名匡庐。

"势压九江雄":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

# 九江:即指浔阳江。

"黤黕容霁色":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

# 容霁:一作凝黛。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妇女用来画眉。,黤黕:深黑不明。形容颜色的两字,都带“黑”旁。一作“黯黮”。

"峥嵘当晓空":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

# 晓空:明朗的天空。晓:一作曙。,当:耸立。,峥嵘:形容山高的两字,都带“山”旁。

"香炉初上日":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

# 香炉:一作炉峰。香炉峰。庐山的北峰状如香炉,故名。

"瀑布喷成虹":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 布:一作水。

"久欲追尚子":很久就想去追随尚子,

# 尚子:即尚长,东汉时的隐士。《高士传》记载:“尚长字子平,隐居不仕。建武中,男女婚嫁既毕,断决家事不相关,当如他死。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

"况兹怀远公":况且到此缅怀起远公。

# 远公:即慧远,晋代著名僧人,隐居于庐山。

"我来限于役":我限于此次行役匆忙,

# 于役:有事远行。《诗经》:“君子于役,不知其期。”,限:一作恨。束缚。

"未暇息微躬":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

# 微躬:身体,自谦之辞。

"淮海途将半":淮海的路途不及一半,

"星霜岁欲穷":星转霜降又要到年冬。

# 星霜:星宿,一年循环周转一次。霜:每年因时而降。所以古人常用“星霜”代表一年。

"寄言岩栖者":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

# 岩栖者:指那些隐士高僧。

"毕趣当来同":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

# 毕趣:“毕”应作“尽”讲,“趣”指隐逸之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彭蠡湖中望庐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诞生于诗人畅游东南、行经鄱阳湖之际,系其于湖中远眺庐山壮景时即兴抒怀之作。诗作开篇即绘一幅天风欲起、舟人择湖湾泊舟之景,随后笔锋一转,细腻勾勒庐山巍峨雄浑之姿,诗人触景生情,遥想往昔隐逸高士,不禁自叹身羁尘网、行役难休,心中满是对未来能超脱俗务、寄情山水的深切向往。整首诗气势恢宏,意境壮阔,不仅彰显了孟诗“冲淡中有壮逸”的独特韵味,更深刻反映了盛唐时期诗歌的宏大气象与蓬勃生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孟浩然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踏上湘赣之地的游历之旅,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他在张九龄幕府任职期间,因公务派遣,乘舟行经彭蠡湖(即现今江西的鄱阳湖),踏上前往扬州的旅途之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行旅诗。诗中细腻描绘了诗人于鄱阳湖心,极目远眺庐山之壮丽景致。全诗以壮阔的自然意象为背景,将山水实景与精神追求交织,语言雄浑清逸,结构严谨自然,既体现盛唐诗歌的豪放气象,又延续陶渊明以来的隐逸传统。

2. 写作手法

比喻:​​“瀑布喷成虹”​​,以虹霓比喻瀑布在日光下的水雾,既写实(水雾折射日光)又夸张(瀑布气势如虹),融合视觉与听觉想象,增强艺术感染力。对偶:“淮海”“星霜”对偶工稳,以地域之阔与岁月之长对举,不着痕迹却暗藏机锋。时空的矛盾如暗流涌动,于字里行间喷薄而出,将作者急切漫游的心绪,化作笔锋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似能穿透纸背,直抵人心,尽显其内心对远方的炽热向往与焦灼追寻。

3. 分段赏析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眇漫平湖中。”开篇“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二句便气象万千,气势恢宏壮阔。在那广袤无垠、浩瀚无边的苍穹之上,一轮晕月高悬天际,朦胧的光晕为这夜色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幽微,似乎在悄然预示着一场“天风”即将来临。毕竟“月晕而风”乃是自然之征兆,对于整日与江河湖海相伴的“舟子”而言,对此尤为敏锐。此般景象的铺陈,恰到好处地为第三句“挂席候明发”埋下了伏笔,做好了铺垫。待到第四句“眇漫平湖中”,诗文正式切入主题。虽未直言“彭蠡湖”之名,但“渺漫”这一双声妙词,已然生动地勾勒出烟波浩渺、水天相接的湖面景象。“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进一步紧扣主题。“匡阜”乃是庐山的别称。诗人于行船至江心之际,得以望见庐山,这“中流见匡阜”的描述,清晰地表明船只正处于行进之中。而“势压九江雄”一句里,一个“压”字,将庐山的巍峨高峻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压”字之前,辅以“势”字,更赋予庐山一种雄踞长江之畔、仿佛有意“镇压”滔滔江流的磅礴气势。这般描写,不仅让静卧于大地之上的庐山仿佛灵动起来,更使其显得生机勃勃、虎虎生威。“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黤黕容霁色,峥嵘当晓空。”四句,紧紧围绕题目中的“望”字展开。在那浩渺无垠的湖面上,一叶扁舟随风飘荡,诗人极目远眺,只见远山尽是一片“霁色”。“黤黕”(深黑)与“霁色”(雨后初晴)形成冷暖色调对比,刻画庐山黎明前的神秘色彩;“峥嵘”(高峻突兀)与“曙空”(明净天空)则通过形态与空间的对照,展现山势在晨光中由暗转明的动态过程。两句以色彩与光影的交织,构建出雄浑中见清逸的意境。高耸入云的庐山,在“曙空”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妩媚动人。待到天色渐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庐山又展现出另一番绝美景象。巍峨的香炉峰,被初升的日光轻柔地披上一层金辉,读者不难想象出那是怎样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而“瀑布喷成虹”的奇景,更是令人赞叹称奇。诗人以虹为喻,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庐山瀑布落差之大,更形象地展现出瀑布在阳光照耀下的绚丽色彩。飞流直下的瀑布,在旭日的映照下,水汽氤氲升腾,其色泽恰似雨后初霁的彩虹,高悬于天空之中,显得五彩斑斓、绚丽多姿。如此秀丽迷人的景色,本应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然而,却勾起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满腹心事。“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此句直言诗人早已心怀超脱尘世、隐逸山林的志向。东晋时期的高僧慧远,原本计划前往罗浮山建寺弘道,然而当他抵达浔阳,目睹庐山清幽静谧、超凡脱俗之景,顿觉此地足以让人内心平静、忘却尘世纷扰,于是毅然决定栖息于东林寺。“追”“怀”二字,饱含着诗人对尚子、远公这两位摆脱世俗羁绊的隐士高僧的崇敬与爱戴之情;“我来限于役”以下四句,则道出了诗人无法“息微躬”(即无法停下脚步、归隐山林)的缘由——乃是身负“于役”之责,需继续前往长江下游江浙等广大地区漫游。如今行程尚未过半,而一年的时光却已悄然流逝。“淮海”“星霜”这一对偶佳句,以时间与地域相对,对仗工整且自然流畅,更加突出了时间与空间之间的矛盾,从而深刻地展现出诗人急切渴望继续漫游的心情。这与前文“久欲追尚子”两句形成了鲜明的转折,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隐逸与漫游两种心理的激烈矛盾。“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此句又与前文形成新的转折。诗的最后两句,含蓄地表达出诗人虽当下不能留居庐山,但日后定会与那些“岩栖者”(即隐居山林之人)一同归隐山林,这充分流露出诗人对庐山深深的向往与眷恋之情。

4. 作品点评

此诗虽为古诗体裁,却蕴含诸多对偶佳句,其用词工稳、自然贴切,且声调和谐优美。譬如“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一联,“黯黮”与“峥嵘”皆为叠韵之词,不仅在意义、词性、声调上相互对应,就连字形也呈现出对仗之美。《全唐诗》曾赞誉孟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从这首诗的对偶运用中,便可窥见一斑。该诗结构严谨,逻辑缜密。诗人由“月晕”之象,合理推测出“天风”将至;由“舟子”之举,自然引出“挂席”待发之景。既言坐船,自然在水上行进,行至“中流”,庐山便映入眼帘。此般联系,皆顺理成章,浑然天成。庐山初现于诗人眼前,便展现出其雄伟壮阔之气势;而从黎明至日出,庐山又渐显妩媚多姿、绚丽多彩之态。诗人见庐山而思及“尚子”与“远公”两位隐逸高士,进而引发自身思想上的矛盾挣扎。全诗逻辑清晰,句句相承,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毫无突兀跳跃之感。诗人匠心独运,将时间的流转、空间的转换以及思想的矛盾,巧妙地融合于一体。这正是该诗结构紧密的奥秘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大湖中见高山,真成活画。

清王阮亭《唐贤三昧集笺注》

# 严沧浪云:“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然则盛唐惟孟襄阳,乃可以一味妙悟目之。然襄阳诗如“东旭毕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发。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切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则谓襄阳诗都属悟到,不关学力,亦微误耳。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兴象华妙。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殷尧藩《馆娃宫》

下一篇:唐·张继《重经巴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