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ì
hò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dōng
zhì
zhì
hòu
chū
cháng
yuǎn
zài
jiàn
nán
luò
yáng
qīng
páo
bái
yǒu
jīn
tóng
tuó
fēi
xiāng
méi
huā
kāi
jué
è
bié
yǒng
xiāng
wàng
chóu
běn
píng
shī
qiǎn
xìng
shī
chéng
yín
yǒng
zhuǎn
liáng

译文

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我在远远的成都思念洛阳。我在严武的幕府中志不自展,成都虽也有如金谷、铜驼一类的胜地但毕竟不是故乡金谷铜驼。梅花正含苞欲放,我却在不经意间才发觉,自从与兄弟分别后,我就一直深切地思念着他们。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料到诗写成后自己吟咏起来,反而更觉得凄凉了。

逐句剖析

"冬至至后日初长":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

# 日初长:指冬至之后,白天逐渐由短变长。

"远在剑南思洛阳":我在远远的成都思念洛阳。

# 剑南:这里指蜀地。因在剑门关以南,故称。

"青袍白马有何意":我在严武的幕府中志不自展,

# 青袍白马:此和《洗兵行》中所用不是一个意思。这里指的是幕府生活。庾信《哀江南赋》:“青袍如草,白马如练。”东汉《张湛传》:帝见湛,辄言白马生且又谏矣。

"金谷铜驼非故乡":成都虽也有如金谷、铜驼一类的胜地但毕竟不是故乡金谷铜驼。

# 非故乡:金谷铜驼,洛阳皆遭乱矣,物是人非。,金谷铜驼:邵注: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石崇《金谷诗序》:“余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陆机《洛阳记》: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头,夹路相对。

"梅花欲开不自觉":梅花正含苞欲放,我却在不经意间才发觉,

"棣萼一别永相望":自从与兄弟分别后,我就一直深切地思念着他们。

# 棣萼:《诗》:“棠棣之华,萼不韡韡。”棣萼,以比喻兄弟。

"愁极本凭诗遣兴":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

# 愁极:意为愁苦极时本欲借诗遣怀,但诗成而吟咏反觉更添凄凉。

"诗成吟咏转凄凉":没料到诗写成后自己吟咏起来,反而更觉得凄凉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至后》由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此诗为七言律诗,主题围绕诗人对故乡洛阳的思念及对亲人的牵挂。冬至后白昼渐长,身处剑南的杜甫触景生情。首联点明时间、地点与思乡之情;颔联用“金谷铜驼”借代洛阳,叹其遭战乱之变;颈联以棠棣起兴,抒发对兄弟的想念;尾联直言写诗也难消愁绪。写作上,运用借代、用典、起兴等手法,层层递进地展现情感。全诗沉郁顿挫,在描绘节令与自身境遇中,深刻体现了杜甫对故乡、亲人的眷恋,展现出其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与诗歌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至后》由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彼时,杜甫于成都(剑南)担任严武幕僚,虽受器重,却有志难伸,且与严武相处并不融洽,内心愁闷不已。加之有乡不得归,恰值冬至过后白昼渐长,节令变化触动情思。杜甫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与李白于洛阳的相识更是意义非凡,洛阳承载着他诸多难忘记忆。在这多重因素作用下,他借写诗排遣内心苦闷,以兼用比、兴的手法,创作了《至后》,抒发眷恋乡土与怀念兄弟的真挚情感,将乡愁、对往昔的怀念及壮志难酬的苦闷等复杂情感融入诗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至后》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思乡怀亲题材。此诗围绕杜甫在冬至之后的种种思绪展开,抒发了他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开篇点出冬至后白昼渐长,身处剑南的杜甫却心向洛阳,尽显思乡之情。颔联以“青袍白马”暗示自身闲官卑位的不得志,又借“金谷铜驼”描绘洛阳遭乱后的变化,既有身世之叹,也含家国之悲。颈联由梅花欲开的眼前景,以兴的手法引出对兄弟的思念,情感真挚动人。尾联直言本欲借诗排遣愁绪,却愈发凄凉,将内心的苦闷与无奈推向高潮。整首诗通过对自身境遇、故乡现状及兄弟情谊的描述,全方位地展现了杜甫在特定时期的复杂心境,将思乡、怀亲、伤己、忧国等多种情感融为一体,体现了其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梅花欲开不自觉”,诗人描绘了梅花即将开放的景象,却在不经意间才发觉。以梅花欲开之景,烘托出自己内心的百无聊赖和对时光流逝的无意识,借这一自然之景抒发了他内心的愁绪和孤寂。同时,也为后文引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做了铺垫,使情感的抒发更加自然流畅。用典:“棣萼一别永相望”运用了《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典故,“棣萼”在这里指代兄弟。诗人借此典故,委婉而深沉地表达了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之情。用典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表现力。借代:“青袍白马有何意”,“青袍白马”采用借代的手法,“青袍”在古代常为低级官员的服饰,“青袍白马”指代诗人自己处于闲官卑位的处境。通过借代,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当前不得志的境遇的无奈和感慨,使表达更加生动、具体。对比:“金谷铜驼非故乡”,“金谷”指金谷园,“铜驼”指铜驼街,它们原本是洛阳繁华的象征。但如今,经过安史之乱的破坏,洛阳已面目全非。这里将昔日洛阳的繁华与如今的破败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沦陷、物是人非的痛心和感慨,同时也强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家国之愁。起兴:“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中,诗人以“梅花欲开”这一眼前之景起兴,引出下句对“棣萼”的联想,进而表达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开篇以自然节气“冬至”入笔,精准点出冬至过后白昼渐长这一特点,为全诗奠定了时间基调。“远在剑南思洛阳”则直接表明诗人所处之地为剑南(今成都),却心向洛阳。此时杜甫在严武幕府任职,与严武关系不睦,心情低落。洛阳不仅是他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更承载着他与李白相识等诸多珍贵回忆,这种空间上的距离与情感上的亲近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诗人对洛阳深深的思念之情,也为后文情感的进一步抒发埋下伏笔。颔联: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指代诗人自身所处的闲官卑位,流露出其对当下不得志境遇的无奈与喟叹。“金谷铜驼”分别指西晋石崇的金谷园和洛阳皇宫前立有铜驼的繁华铜驼街,二者常被用来代指洛阳的名胜古迹,象征着往昔洛阳的繁荣。但诗人笔锋一转,称“非故乡”,并非洛阳不是其故乡,而是历经安史之乱,洛阳已面目全非。此联通过今昔对比,既感慨自身仕途不顺,又对故乡洛阳的破败感到痛心,家国之愁与身世之悲交织在一起,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内涵。颈联: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从写作手法看,前半句“梅花欲开不自觉”描绘眼前梅花含苞待放之景,不经意间的观察体现出诗人的百无聊赖。后半句“棣萼一别永相望”则巧用《诗经·小雅·常棣》典故,“棣萼”常喻兄弟,此处诗人由梅花开放联想到与洛阳兄弟朋友的长久分离,表达出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表面写花开花落,实则借景抒情,以景衬情,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之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委婉含蓄且深沉。尾联: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此联直抒胸臆,诗人原本期望通过写诗来排遣内心极度的愁闷,然而当诗写成后,吟咏之际却愈发觉得凄凉。这种情绪的反转,生动地展现出诗人愁绪的浓重与难以排遣。一方面,体现出他内心痛苦的深刻程度,任何方式都难以真正缓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在异乡孤独无依的心境,即便借助诗歌这一精神寄托,也无法摆脱现实带来的凄凉之感,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一个高潮,余味悠长,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无奈与悲哀。

4. 作品点评

《至后》这首诗是杜甫在极度愁闷之下所作,试图以诗为舟,渡出情绪的苦海。他满含期望地挥毫泼墨,以为诗能消解内心的愁绪。然而,当他吟诵完新作,未曾想,那股凄凉与寂寞非但没有消散,反而如影随形,愈发浓烈,让他深深陷入了更加孤寂的心境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金谷铜驼,洛阳遭乱矣。因梅花而念棣萼(兄弟),总是触物伤怀。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四笺

#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梁大同中童谣云:青丝白马寿阳来。后侯景反著青袍,乘白马,青丝为辔以应之。三句盖用此事,喻禄山之乱。有何意者,谑之之辞。如“盗贼尔犹存”,则怪之之辞也。四句与“寡妻群盗非今日”同法。言因寇乱。

清黄生《杜诗说》

# 此诗疑赝作。复点至字,累坠。日初长,剩语。有何意,可发一笑。金谷铜驼,正是故乡,但可云风景非昔耳。不自觉,冗率。竟以棣萼为兄弟,亦是俚习。七八如村务火酒,薄劣异常。

清朱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铜瓶》

下一篇:唐·刘禹锡《伤愚溪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