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向红莲没":一会消失在红莲盛开的水中,
"复出清蒲飏":一会又飞出长满青蒲的水面。
# 飏:飞扬。
"独立何褵褷":全身毛羽被水沾湿的鸬鹚鸟,
# 褵褷:羽毛初生时濡湿黏合貌。
"衔鱼古查上":口中衔着鱼站立在木上边。
# 查:水中木筏,同“楂”,亦即“槎”。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鸬鹚堰》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鸬鹚捕鱼的场景,诗人用“乍向红莲没,复出清蒲飏。”描绘了鸬鹚在水中迅捷穿梭的动作,表现出其敏捷的动态美。诗中的“独立何褵褷,衔鱼古查上。”则展现了鸬鹚捕鱼后独立的静态画面。整首诗通过对鸬鹚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王维通过“乍向红莲没,复出清蒲飏。”描绘了鸬鹚在水中迅速潜入和浮出的动态画面,展现了其敏捷的行动能力。而“独立何䙰褷,衔鱼古查上。”则转为静态描写,展现了鸬鹚衔鱼而立的宁静画面。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使诗歌生动而富有层次感。白描:王维用简洁的语言(“独立何䙰褷,衔鱼古查上。”)勾勒出鸬鹚捕鱼后的静态画面,没有过多修饰,却生动地展现了鸬鹚的神态和动作,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乍向红莲没,复出清蒲飏。”这两句通过鸬鹚在红莲与清蒲之间的穿梭,展现了其捕鱼的敏捷与灵动。诗人用“乍向”和“复出”两个动词,生动地捕捉了鸬鹚的动作。后两句“独立何褵褷,衔鱼古查上。”这两句描写了鸬鹚捕鱼后的静态画面,鸬鹚独立于古旧的木筏上,羽毛濡湿,衔着鱼,展现出一种宁静而自足的美感。
4. 作品点评
《鸬鹚堰》是王维题咏动物的佳作,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鸬鹚的灵动与自然之美。清代吴煊、黄培芳评价此诗“开后人咏物之门。”,清末俞陛云则认为此诗“善写其凫没鸾举之态”,体现了王维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 幵后人咏物之门。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甫入芙蕖影里,旋出蒲藻丛中,善写其凫没鸾举之态。后二句言既入水得鱼,乃在楂头小立。鸬鹚之飞翔食息,于四句中尽之,善于体物矣。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非临水静观,手摹心追,不能写得如此神态毕露。
现代富寿荪《千首唐人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