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áng
sān
·
·

朝代:清作者:蒲松龄浏览量:3
yǒu
rén
huò
ròu
guī
láng
lái
kàn
dàn
shàng
ròu
shèn
chuí
xián
suí
wěi
xíng
shù
shì
zhī
rèn
shǎo
què
zǒu
yòu
cóng
zhī
láng
suǒ
zhě
ròu
xuán
zhū
shù
ér
zǎo
zhī
suì
gōu
ròu
qiào
guà
shù
jiān
shì
kōng
dān
láng
nǎi
zhǐ
guī
mèi
shuǎng
wǎng
ròu
yáo
wàng
shù
shàng
xuán
rén
zhuàng
hài
qūn
xún
jìn
shì
zhī
láng
yǎng
shǒu
shěn
jiàn
láng
kǒu
zhōng
hán
ròu
gōu
láng
è
tūn
ěr
shí
láng
jià
áng
zhí
shí
jīn
xiǎo
yān
yuán
qiú
láng
zhī
shì
xiào

译文

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等到屠夫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于是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狼才停下来。屠夫就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屠夫大吃一惊,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情形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真是可笑啊!

逐句剖析

"有屠人货肉归":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

# 归:回家。,货:出售、卖。

"日已暮":天色已经晚了,

# 暮:傍晚。

"欻一狼来":突然出现了一匹狼,

# 欻:忽然。

"瞰担上肉":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

# 瞰:窥视。

"似甚垂涎":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

# 垂涎:流口水,这里形容狼馋肉的样子。

"随尾行数里":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走了好几里路。

"屠惧":屠夫感到害怕,

# 惧:害怕。

"示之以刃":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给狼看,

"少却":狼稍稍退缩了几步,

"及走":等到屠夫继续朝前走的时候,

# 及:一作既,已经。

"又从之":狼又跟了上来。

# 从:跟从,跟随。

"屠无计":屠夫没办法了,

# 计:方法。

"思狼所欲者肉":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

"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

# 早:一作枣,通“早”,早晨。,诸:“之于”的意思。

"遂钩肉":于是就把肉挂在钩子上,

"翘足挂树间":踮起脚挂在树上,

"示以空担":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

"狼乃止":狼才停下来。

"屠归":屠夫就回家了。

"昧爽":第二天拂晓,

# 昧爽:黎明。

"往取肉":屠夫前去取肉,

"遥望树上悬巨物":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

"似人缢死状":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

"大骇":屠夫大吃一惊,

"逡巡近视之":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

# 逡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或后退。逡:徘徊的样子。

"则死狼也":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

"仰首细审":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

# 仰:抬。

"见狼口中含肉":狼的嘴里含着肉,

"钩刺狼腭":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

# 腭:口腔的上膛。

"如鱼吞饵":那个情形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

"时狼皮价昂":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

# 昂:昂贵。,皮:一作革,皮。

"直十余金":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

# 直:通“值”,价值。

"屠小裕焉":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

"缘木求鱼":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

# 缘:沿着。

"狼则罹之":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

# 罹:遭遇(祸患)。

"是可笑也":真是可笑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狼三则·其一》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出自《聊斋志异》。故事讲屠人卖肉晚归遇狼,狼紧追不舍;屠人无奈将肉挂树,谎称空担引狼离开。次日取肉时,发现狼因贪吃被钩住上腭而死。文中通过“狼瞰肉垂涎—尾行数里—屠示刃退—悬肉止狼—次日狼死”的情节推进,细节生动:狼“瞰”“尾行”“从”的贪婪,屠人“惧”“思”“悬”的机变,都刻画得鲜活。结尾用“缘木求鱼”类比,点出狼因贪心自食恶果的讽刺。语言简洁通俗,通过具体事件传递“贪婪必招祸”的道理,像一则有趣的寓言,读来轻松却引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杰出文学家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19岁为诸生,深受山东学政、诗人施闰章赏识。后屡试不第,至70多岁才援例为岁贡生。除中年一度在异地做幕客外,长期在家乡为塾师,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蒲松龄从小喜欢民间文学,爱好搜集记述奇闻异事,后来开始撰写志怪小说,所著以《聊斋志异》最著名,其中包括近五百篇文言短篇小说,是一部借谈狐说鬼寄托愤世疾俗之情的不朽之作,在短篇小说的表现艺术上有多方面的开拓。其诗文词曲十四种,今人路大荒辑为《蒲松龄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狼三则·其一》一文收录于《聊斋志异》之中,这部短篇小说集是清代文人蒲松龄的文学代表作。据载,该书约在作者四十一岁时已大体完稿,此后仍历经多次增补修订。“聊斋”取自其书房名号,“志”为记录、记载之意,“异”则特指奇闻异事。全书共收短篇故事四百九十一篇,题材涵盖面极广,内容亦极为庞杂。书中多数篇章借助狐鬼叙事的方式,对彼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面展开深刻抨击,不仅揭示了诸多社会症结,更传递了百姓心声。此外,文中也间或掺杂了部分有关道德与因果的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则文言短篇小说,通过故事给以人启示:从狼的角度看,贪婪会使自己丧命;从屠夫的角度看,分清主次,生命重于身外之物,不因小失大。

2. 分段赏析

首句交代背景:时间已晚,屠户挑着肉返程,为后续狼的出现埋下伏笔。“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中“欻”(突然)突出狼的出现毫无预兆,“瞰”“垂涎”写出狼对肉的觊觎,寥寥数字便勾勒出狼的贪婪本性。“随尾行数里”进一步渲染紧张氛围,狼紧追不舍,屠户处境危险。“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写屠户的反应:先因害怕亮出刀,狼暂时后退;可屠户一跑,狼又跟上。“少却”“又从”的对比,凸显狼的顽固与难缠,也暗示单纯恐吓无法解决问题。“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是情节转折:屠户被追得无路可走时,突然想到狼真正想要的是肉,于是用“悬肉树上”的计策。“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中“钩”“翘足”“示”几个动词连贯紧凑,写出屠户的急智,用空担迷惑狼,自己则脱身回家,体现应对危机的冷静。次日取肉的场景描写极具画面感:“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似人缢死”的比喻既写出狼被挂在树上的滑稽模样,又通过屠户“大骇”“逡巡”(犹豫)的心理,强化意外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则以“如鱼吞饵”的类比,将狼因贪肉被钩住的愚蠢结局写得活灵活现,它本想夺肉,反被肉所害,像鱼咬钩般无法挣脱。结尾“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交代结果:屠户因狼皮获利,小有富足,看似平淡的陈述中暗含“恶有恶报”的快意;“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以“缘木求鱼”(爬上树找鱼,比喻方向错误)作结,直接点题:狼为求肉而冒险,最终自取灭亡,其行为荒唐可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