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屠人货肉归":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
# 归:回家。,货:出售、卖。
"日已暮":天色已经晚了,
# 暮:傍晚。
"欻一狼来":突然出现了一匹狼,
# 欻:忽然。
"瞰担上肉":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
# 瞰:窥视。
"似甚垂涎":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
# 垂涎:流口水,这里形容狼馋肉的样子。
"随尾行数里":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走了好几里路。
"屠惧":屠夫感到害怕,
# 惧:害怕。
"示之以刃":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给狼看,
"少却":狼稍稍退缩了几步,
"及走":等到屠夫继续朝前走的时候,
# 及:一作既,已经。
"又从之":狼又跟了上来。
# 从:跟从,跟随。
"屠无计":屠夫没办法了,
# 计:方法。
"思狼所欲者肉":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
"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
# 早:一作枣,通“早”,早晨。,诸:“之于”的意思。
"遂钩肉":于是就把肉挂在钩子上,
"翘足挂树间":踮起脚挂在树上,
"示以空担":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
"狼乃止":狼才停下来。
"屠归":屠夫就回家了。
"昧爽":第二天拂晓,
# 昧爽:黎明。
"往取肉":屠夫前去取肉,
"遥望树上悬巨物":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
"似人缢死状":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
"大骇":屠夫大吃一惊,
"逡巡近视之":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
# 逡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或后退。逡:徘徊的样子。
"则死狼也":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
"仰首细审":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
# 仰:抬。
"见狼口中含肉":狼的嘴里含着肉,
"钩刺狼腭":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
# 腭:口腔的上膛。
"如鱼吞饵":那个情形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
"时狼皮价昂":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
# 昂:昂贵。,皮:一作革,皮。
"直十余金":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
# 直:通“值”,价值。
"屠小裕焉":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
"缘木求鱼":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
# 缘:沿着。
"狼则罹之":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
# 罹:遭遇(祸患)。
"是可笑也":真是可笑啊!
清代杰出文学家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19岁为诸生,深受山东学政、诗人施闰章赏识。后屡试不第,至70多岁才援例为岁贡生。除中年一度在异地做幕客外,长期在家乡为塾师,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蒲松龄从小喜欢民间文学,爱好搜集记述奇闻异事,后来开始撰写志怪小说,所著以《聊斋志异》最著名,其中包括近五百篇文言短篇小说,是一部借谈狐说鬼寄托愤世疾俗之情的不朽之作,在短篇小说的表现艺术上有多方面的开拓。其诗文词曲十四种,今人路大荒辑为《蒲松龄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则文言短篇小说,通过故事给以人启示:从狼的角度看,贪婪会使自己丧命;从屠夫的角度看,分清主次,生命重于身外之物,不因小失大。
2. 分段赏析
首句交代背景:时间已晚,屠户挑着肉返程,为后续狼的出现埋下伏笔。“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中“欻”(突然)突出狼的出现毫无预兆,“瞰”“垂涎”写出狼对肉的觊觎,寥寥数字便勾勒出狼的贪婪本性。“随尾行数里”进一步渲染紧张氛围,狼紧追不舍,屠户处境危险。“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写屠户的反应:先因害怕亮出刀,狼暂时后退;可屠户一跑,狼又跟上。“少却”“又从”的对比,凸显狼的顽固与难缠,也暗示单纯恐吓无法解决问题。“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是情节转折:屠户被追得无路可走时,突然想到狼真正想要的是肉,于是用“悬肉树上”的计策。“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中“钩”“翘足”“示”几个动词连贯紧凑,写出屠户的急智,用空担迷惑狼,自己则脱身回家,体现应对危机的冷静。次日取肉的场景描写极具画面感:“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似人缢死”的比喻既写出狼被挂在树上的滑稽模样,又通过屠户“大骇”“逡巡”(犹豫)的心理,强化意外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则以“如鱼吞饵”的类比,将狼因贪肉被钩住的愚蠢结局写得活灵活现,它本想夺肉,反被肉所害,像鱼咬钩般无法挣脱。结尾“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交代结果:屠户因狼皮获利,小有富足,看似平淡的陈述中暗含“恶有恶报”的快意;“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以“缘木求鱼”(爬上树找鱼,比喻方向错误)作结,直接点题:狼为求肉而冒险,最终自取灭亡,其行为荒唐可笑。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