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毛国":红毛国,
# 红毛国:明、清时有些人称英国、荷兰国为红毛国。据《明史和兰传》及《清史稿邦交志》,自明万历中,荷兰海商始借船舰与中国往来。迄崇帧朝,先后侵扰澎湖、漳州、台湾、广州等地,强求通商,但屡遭中国地方官员驱逐,不许贸易;惟台湾一地,荷兰人以武力据守,始终不去。清顺治间,荷兰要求与清政府建交,至康熙二年遣使入朝。其后清廷施行侮禁。二十二年,荷兰以助剿郑成功父子功,首请开海禁以通市,清廷许之,乃通贸易。本篇所记,系据作者当时传闻,时、地未详。
"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过去许诺与中国互通贸易。
"边帅见其众":边防的元帅见他们来的人太多,
# 众:人多。
"不许登岸":就不准许他们登岸。
"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红毛国的人再三请求说:只要赐给我们一块毛毡那么大的地方就足够了。
# 足:足够。,赐:赐予。,请:请求。,固:坚持。,红毛人:旧时一些人对英国人以及荷兰人的简称。
"帅思一毡所容无几":元帅想,一块毛毡容纳不了几个人,
# 无几:没多少。,容:容纳。
"许之":就答应了。
# 许之:允许。
"其人置毡岸上":红毛国的人就把毛毡放到岸上,
"但容二人":仅能容纳两个人,
# 但:只。一作仅。
"拉之容四五人":他们把毛毡拉扯一下,就能容纳四五人。
"且拉且登":他们一边拉扯毛毡一边从船上登陆,
# 且拉且登:一边拉扯毛毡一边从船上登陆。登:登上。
"顷刻毡大亩许":顷刻之间,毛毡大到一亩多,
# 许:左右。,顷刻:片刻。
"已登百人矣":已能容纳数百人了。
# 登:一作数。
"短刃并发":这些红毛国人一起抽出短刀,
# 发:发射。,并:一起。,刃:刀。
"出于不意":出其不意,
# 意:思想,意料。
"被掠数里而去":被他们劫掠了好几里的地方才离去。
# 去:离开。,掠:掠夺。
清代杰出文学家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19岁为诸生,深受山东学政、诗人施闰章赏识。后屡试不第,至70多岁才援例为岁贡生。除中年一度在异地做幕客外,长期在家乡为塾师,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蒲松龄从小喜欢民间文学,爱好搜集记述奇闻异事,后来开始撰写志怪小说,所著以《聊斋志异》最著名,其中包括近五百篇文言短篇小说,是一部借谈狐说鬼寄托愤世疾俗之情的不朽之作,在短篇小说的表现艺术上有多方面的开拓。其诗文词曲十四种,今人路大荒辑为《蒲松龄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志怪题材的文言小说。借荷兰人用可变大毡毯在我国沿海烧杀抢掠的荒诞虚构情节,讽喻殖民者无孔不入的行径,同时也警示人们考虑问题需全面,莫流于表面,暗寓当时中国的落后及部分民众目光短浅、缺乏想象力的状况。
2. 分段赏析
起始红毛国原本被允许与中国进行贸易。边境将领看到红毛国人数众多,出于防范心理,拒绝他们登岸。这里边帅的举动,体现出对外国势力的一种警惕,毕竟人多势众,在当时的情境下,难免会担心生出事端,这为故事发展埋下了紧张的伏笔。转折点在红毛人坚决请求只赐给他们一块毡毯大小的地方,称这便足够。边帅心想一块毡毯能容纳的人有限,不会造成威胁,便答应了。这一情节中,红毛人的坚持显示出他们的用心和企图,而边帅轻易应允,暴露了其对红毛人真实意图的判断失误,过于轻视对方,没有深入思考背后可能隐藏的危险,使得故事朝着危机方向发展。红毛人把毡毯放置在岸上,一开始只容得下两个人,可拉扯之后就能容纳四五个人。他们一边拉扯毡毯一边登岸,转眼间,毡毯就有一亩多地那么大,上面已经有几百人了。这一连串的描述充满荒诞离奇色彩,通过人数和毡毯面积的迅速变化,营造出一种紧张且不可思议的氛围,让读者清晰感受到红毛人扩张的速度和贪婪的本质,危机在此刻急剧升级。结尾红毛人突然一起亮出短刀,趁人不备发动攻击,随后在数里范围内进行掠夺后离开。“短刃并发,出于不意”生动展现出红毛人的凶狠和狡诈,他们抓住边帅的疏忽,瞬间发难。“被掠数里而去”直白呈现出这场冲突的结果,凸显出殖民者的残暴和侵略性,也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当时中外交往中中方所面临的危险与困境。
上一篇:清·王鹏运《点绛唇·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