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松风撼远潮":一夜松涛阵阵,声如远潮翻涌,
# 撼远潮:指风吹松林发出如远处潮水撼动大地的声音。
"满庭疏雨响潇潇":满院细雨潇潇,雨声沙沙作响。
# 潇潇:风雨声。
"陇头禾黍知何似":不知田间的庄稼如今怎样了?
# 知何似:不知怎么样了。
"槛外新抽几叶蕉":只见栏外的芭蕉又添了几片新叶。
清代杰出文学家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19岁为诸生,深受山东学政、诗人施闰章赏识。后屡试不第,至70多岁才援例为岁贡生。除中年一度在异地做幕客外,长期在家乡为塾师,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蒲松龄从小喜欢民间文学,爱好搜集记述奇闻异事,后来开始撰写志怪小说,所著以《聊斋志异》最著名,其中包括近五百篇文言短篇小说,是一部借谈狐说鬼寄托愤世疾俗之情的不朽之作,在短篇小说的表现艺术上有多方面的开拓。其诗文词曲十四种,今人路大荒辑为《蒲松龄集》。
1. 分段赏析
首句“一夜松风撼远潮”,不从雨直接下笔,而是描绘雨前大风。诗人以“撼远潮”的想象之笔,生动展现风声的摇天撼地之势与如潮涌波卷之威,写得有声有色。因淄川东濒渤海,由风声联想到海上波涛,贴合地域特色,且“潮”与“雨”相关,自然引出下句的雨,意脉连贯。同时,“一夜松风”还暗含诗人枕上闻风、彻夜祈雨难眠的焦急心情,让难以描绘的情感鲜活起来。次句“满庭疏雨响潇潇”,依旧不直接描绘雨的形态,而是以声写雨,用“疏雨”强调这是随风润物的细雨,进一步烘托出内心的喜悦。诗的后半部分写雨中心理活动,更是精妙。大旱得雨,诗人最关心的本是“陇头禾黍”,但身处宅院无法亲眼目睹,只能看到“槛外芭蕉”。诗人不直接描述禾黍的状况,而是通过“陇头禾黍知何似?槛外新抽几叶蕉”的疑问,以芭蕉新叶暗示禾黍复苏,采用“不写之写”的手法,将主体事物置于诗外,以所见写未见,极具艺术巧思。用疑问句式表肯定,让读者自行思索体会,“知何似”三字韵味无穷,既展现出诗人对禾黍的关切,又引发读者无限想象。
2. 作品点评
《喜雨口号》以“喜”为诗眼,却不着一“喜”字,巧妙运用虚实相生的笔法,将喜雨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虚实结合,将喜雨之情融入对风、雨、芭蕉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意无穷,尽显诗歌的艺术魅力。
上一篇:清·缪公恩《哭寿安表弟》
下一篇:清·劳之辨《淮阳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