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
# 戌刻:晚七时至九时。稷(记),康熙七年:即公元一六六八年。
"地大震":发生了大地震。
"余适客稷下":当时,我在稷下做客,
# 稷下:地名。此指临淄。,客:客居。
"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下喝酒。
# 方:正在。
"忽闻有声如雷":忽然听见有种像打雷一样的声音,
"自东南来":从东南方向过来,
"向西北去":向西北方向滚去。
"众骇异":大家都很惊骇诧异,
# 骇异:惊骇,觉得恐惧和奇怪。
"不解其故":不知是什么缘故。
"俄而几案摆簸":不一会儿,只见桌子摇晃起来,
"酒杯倾覆":酒杯翻倒;
"屋梁椽柱":屋梁房柱,
"错折有声":发出一片咔咔的断裂声。
# 错折有声:折断时发出声响。
"相顾失色":众人大惊失色,面面相觑。
# 失色:面无血色,形容慌张害怕的样子。
"久之":过了好久,
"方知地震":才醒悟过来是地震,
"各疾趋出":急忙冲出屋子。
# 趋:快步小跑。
"见楼阁房舍":只见外面的楼阁房屋,
"仆而复起":一会儿斜倒在地上,一会儿又直立起来;
# 仆而复起:倒了又起来。仆,倒下,趴着。
"墙倾屋塌之声":墙倒屋塌的声音,
"与儿啼女号":混合着孩子号哭的声音,
"喧如鼎沸":一片鼎沸,震耳欲聋。
# 鼎沸:像鼎里的水烧开了一样,形容人声喧哗。,喧:吵闹。
"人眩晕不能立":人头晕得站不住,
"坐地上":只能坐在地上,
"随地转侧":随着地面颠簸。
# 转侧:旋转起伏。
"河水倾泼丈余":河水翻腾出岸边一丈多远,
# 丈:长度单位,十尺为一丈。
"鸡鸣犬吠满城中":鸡叫狗吠,全城大乱。
"逾一时许":过了一个时辰,
# 逾一时:超过一个时辰。逾,超过。
"始稍定":才稍微安定下来。
"视街上":再看大街上,
"则男女裸聚":男男女女,都光着身子聚在一起,
"竞相告语":争相讲着刚才的事情,
# 竞:争着。
"并忘其未衣也":都忘了没穿衣服。
# 并:全都,全部。
"后闻某处井倾仄":后来,听说这次地震时,某处有口水井井筒倾斜了,
"不可汲":不能再打水;
# 汲:从井里打水。
"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某家楼台南北掉了个方向;
# 南北易向:南北方向掉转了位置。
"栖霞山裂":栖霞山裂了道缝;
# 栖霞:县名。今属山东省。
"沂水陷穴":沂水陷下了一个地穴,
# 陷穴:地陷,指地表由于地下物质移动而发生下陷,危害相当严重。,沂水:县名。今属山东省。溲(叟)溺(尿)
"广数亩":几亩大的地。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这真是少有的奇异灾变啊。
# 非常:非同寻常的,不一般的。
"有邑人妇":同一个地方有个妇人,
"夜起溲溺":晚上起来上厕所,
# 溲溺:便溺,解小便。
"回则狼衔其子":回去的时候发现狼把她的孩子叼走了。
"妇急与狼争":这个女人急忙上前与狼争夺。
"狼一缓颊":狼稍稍一松嘴,
"妇夺儿出":妇人就把小孩夺出来了,
"携抱中":抱在怀中。
"狼蹲不去":但是狼蹲在那里不肯离去。
"妇大号":妇人大声呼喊。
"邻人奔集":邻居们都奔跑着聚集过来,
"狼乃去":狼才离去。
"妇惊定作喜":妇人受惊的心情安定下来,感到很幸运,
"指天画地":指着天、画着地,
"述狼衔儿状":叙述起狼把孩子叼走时的情况,
"己夺儿状":和自己争夺孩子的情形。
"良久":过了很久,
"忽悟一身未着寸缕":忽然发现自己身上什么都没有穿,
# 未着寸缕:身上没有一寸的丝缕,指没有穿衣服。,悟:想起。
"乃奔":于是赶忙跑了。
"此与地震时男妇两忘者":这应该和地震的时候,男人、女人都忘记,
"同一情状也":自己没有穿衣服是一样的情形。
"人之惶急无谋":人在惊惶时的束手无策
"一何可笑":是多么可笑啊!
# 一何:多么。
清代杰出文学家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19岁为诸生,深受山东学政、诗人施闰章赏识。后屡试不第,至70多岁才援例为岁贡生。除中年一度在异地做幕客外,长期在家乡为塾师,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蒲松龄从小喜欢民间文学,爱好搜集记述奇闻异事,后来开始撰写志怪小说,所著以《聊斋志异》最著名,其中包括近五百篇文言短篇小说,是一部借谈狐说鬼寄托愤世疾俗之情的不朽之作,在短篇小说的表现艺术上有多方面的开拓。其诗文词曲十四种,今人路大荒辑为《蒲松龄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一篇灾难纪实文。描绘了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震发生时,作者与表兄灯下对饮之际,地震突然袭来的全过程,展现了从声响传来、器物摆动到建筑损毁、人畜恐慌的灾难场景,还穿插了邑人妇与狼争子忘衣的插曲。体现了地震的突发性与破坏性,以及灾难中人性的本真流露,营造了紧张惊险又充满现实感的氛围,表达了对天灾奇变的惊愕唏嘘,以及对人性在极端状态下惶急无谋之态的观察与感慨。
2. 分段赏析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开篇以具体时间点切入,纪年、月、日、时辰俱全,类似史书记载的严谨格式,先给事件奠定“真实发生”的基调,让读者瞬间代入历史场景。“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适客”“对烛饮”交代作者身份(异乡客)与事发时的状态——灯下对饮,本是静谧场景,与后文地震的混乱形成强烈反差。烛火的微光也为后续“屋梁椽柱错折”的昏暗恐慌埋下伏笔。“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忽闻”二字点出地震的突发性,“如雷”用常见声响类比地动之声,让读者通过听觉联想感受震撼力。“自东南来,向西北去”点明声音的方位轨迹,仿佛能看到声波掠过的画面。“骇异”“不解”写出众人最初的茫然,是灾难降临时人类本能的反应。“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俄而”紧接上文,节奏加快,从声响转向视觉与触觉冲击:几案摇摆、酒杯翻倒,是身边器物的直观变化;“屋梁椽柱,错折有声”则聚焦建筑结构的破坏,“错折”二字精准描绘木梁扭曲断裂的动态,伴随刺耳声响,恐惧感层层递进。“相顾失色”四字,勾勒出人与人之间眼神交汇时的惊惧,无声胜有声。“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久之”写反应时间,从混乱到意识到“地震”的过程,符合人类在突发灾害中的认知逻辑。“疾趋出”是求生本能,动作描写急促。“仆而复起”极为精妙:楼阁房屋倒塌后又因震动弹起,短短四字道尽地震时建筑的剧烈晃动,画面感极强。“墙倾屋塌”与“儿啼女号”交织,听觉上形成“鼎沸”般的嘈杂,将灾难现场的崩溃感推向高潮。“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眩晕不能立”“随地转侧”从人体感受写地震的破坏力,天旋地转的失重感让读者感同身受。“河水倾泼丈余”将自然景物的异变与人间灾难结合,河水如巨浪翻涌,更显地动的威力。“鸡鸣犬吠”以动物的恐慌衬托全城的混乱,细节丰富。“逾一时许”交代时间流逝,“稍定”二字才让紧绷的叙事节奏略有舒缓。“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男女裸聚”“忘其未衣”是极具冲击力的细节:灾难面前,人本能的求生欲压倒了羞耻心,荒诞中透着真实。“后闻”一转,从现场目睹转向事后传闻,“井倾仄”“楼台易向”“山裂”“陷穴”,以不同地点的破坏实例,从生活设施到自然地貌,全方位印证地震的“非常奇变”。结尾“此真……”的感叹,收束全文,饱含对天灾的惊愕与唏嘘。“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场景切换至邑人妇家中,“夜起溲溺”是极日常的行为,却引出惊险变故——狼叼走孩子。日常与惊险的反差,让情节骤起波澜。“衔其子”三字简洁却紧张,狼的凶猛与孩子的危险跃然纸上。“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急与狼争”是母亲本能的爆发,动作短促有力。“狼一缓颊”的“缓”字微妙:狼短暂松口,给了妇人夺子的机会,也暗示狼的贪婪与犹豫。“夺儿出”“携抱中”是连贯的护子动作,充满母爱力量。“狼蹲不去”写狼的对峙姿态,威胁感未散。“妇大号”“邻人奔集”以声音与人群的介入打破僵局,狼的离去让情节暂时平息。“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己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惊定作喜”写出情绪的转折:从恐惧到劫后余生的狂喜。“指天画地”的动作描写,活现妇人激动复述时的神态,仿佛能看到她手舞足蹈的样子。“良久,忽悟”是戏剧性的转折:沉浸在救子喜悦中,才突然意识到自己“未着寸缕”,前文地震时“男女忘衣”的场景在此处呼应——同样是危急时刻对“体面”的遗忘,人性的惶急无谋在此处形成幽默的对照。“乃奔”二字,以狼狈的动作收尾,余味无穷。“此与地震时男妇两忘者,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作者直白议论,将妇人与狼争子忘衣和地震时众人忘衣的场景并置,点明“惶急无谋”的共性。“可笑”二字看似调侃,实则隐含对人性在极端状态下本真流露的观察——当生死关头或突发变故降临,人最原始的本能(求生、护子)会超越社会规范,这种“无谋”背后是真实的人性张力,读来令人唏嘘又忍俊不禁。
3. 作品点评
文章按时间顺序详细记录了地震发生过程和震中现场,先写地震时剧烈晃动、声响混杂的场景,再穿插人物惊慌奔逃、物品倒塌的画面,各种危险情况接连出现,读起来让人紧张揪心。若不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很难把这些场景描写得如此真实生动。作者在文章后半部分,补充了“井倾汲绝”“楼台易向”等具体现象,介绍了栖霞山山体开裂、沂水出现塌陷洞穴等情况。这些内容清晰地说明了地震的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为研究齐鲁大地震提供了重要参考,让文章既具备文学欣赏价值,也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 蒲松龄以生花妙笔真实记录了中古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蒲松龄以亲身感受由近及远、由点及面、由局部到整体对这次地震做实录。有着眼于地域性损害的镜头看,有着眼于地震烈度的镜头,有地震对整个山东影响的俯瞰。像摄像机“摇镜头”,将非常之变中的自然景观、人文现象尽收笔底。一篇短文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精彩!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马瑞芳《马瑞芳重校评批聊斋志异一》
下一篇:清·王文治《安宁道中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