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dǎi
láng

朝代:清作者:蒲松龄浏览量:3
liǎng
tóng
shān
zhì
láng
xué
xué
zhōng
yǒu
xiǎo
láng
èr
móu
fēn
zhuō
zhī
dēng
shù
xiāng
shù
shí
shǎo
qǐng
láng
zhì
xué
shī
shèn
cāng
huáng
tóng
shù
shàng
niǔ
xiǎo
láng
ěr
lìng
háo
láng
wén
shēng
yǎng
shì
bēn
shù
xià
qiě
háo
qiě
zhuā
tóng
yòu
zài
shù
zhì
xiǎo
láng
míng
láng
wén
shēng
shǐ
wàng
jiàn
zhī
nǎi
shě
háo
zhuā
qián
zhuàng
qián
shù
yòu
míng
yòu
zhuǎn
bēn
zhī
kǒu
tíng
shēng
tíng
zhǐ
shù
shí
wǎng
bēn
jiàn
chí
shēng
jiàn
ruò
ér
yǎn
yǎn
jiāng
jiǔ
zhī
dòng
tóng
xià
shì
zhī
jué

译文

有两个牧童到山里的狼的巢穴里去,巢穴里有两只小狼。他们计划分别捉它们,两人各自爬上一棵树,相距数十步。不一会儿,大狼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惊慌。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故意让它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抬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又叫又抓。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才看见小狼;于是离开这棵树,快速跑到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前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嚎叫,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小了;然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下来看,它已经断气了。

逐句剖析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有两个牧童到山里的狼的巢穴里去,

"穴中有小狼二":巢穴里有两只小狼。

"谋分捉之":他们计划分别捉它们,

# 谋:计划。

"各登一树":两人各自爬上一棵树,

"相去数十步":相距数十步。

# 去:距,距离。

"少顷":不一会儿,

# 少顷:一会儿。

"大狼至":大狼来了,

"入穴失子":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

"意甚仓皇":心里非常惊慌。

# 仓皇:惊慌的样子。,意:神情。

"童于树上扭小狼蹄、":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爪、

# 于:在。

"耳":耳朵,

"故令嗥":故意让它大声嚎叫。

# 令:使。,故:故意,有意。

"大狼闻声仰视":大狼听见声音抬头看,

"怒奔树下":愤怒地跑到树下,

"且号且抓":又叫又抓。

# 且:又。

"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

# 致:让,令。,彼:另一个。

"狼闻声四顾":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

# 顾:张望。,闻:听见。

"始望见之":才看见小狼;

"乃舍此趋彼":于是离开这棵树,快速跑到另一棵树下,

# 趋:快速跑。,舍:离开,放弃。,乃:于是,就。

"号抓如前状":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

# 状:样子。

"前树又鸣":前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嚎叫,

"又转奔之":大狼又转身扑过去。

"口无停声":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

"足无停趾":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

"数十往复":这样来回数十次,

# 复:重复。,往:去。

"奔渐迟":跑得渐渐慢了,

"声渐弱":声音渐渐小了;

"既而奄奄僵卧":然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

# 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久之不动":很久都不动弹。

"童下视之":牧童于是从树上下来看,

"气已绝矣":它已经断气了。

# 绝: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牧童逮狼》是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则文言短篇。故事讲述两牧童发现狼穴中的幼崽后,各登一树,利用空间距离引诱大狼,使其疲于奔命最终累死。文章以白描手法,生动刻画大狼“怒奔”“号抓”等焦急之态,通过简洁的叙述展现情节。这则故事主题深刻,既体现牧童凭借智慧战胜强大敌人,也暴露其行为的残忍,同时凸显狼的母爱。故事启示人们,面对强敌要善用智慧,做事需专心致志、目标明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杰出文学家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19岁为诸生,深受山东学政、诗人施闰章赏识。后屡试不第,至70多岁才援例为岁贡生。除中年一度在异地做幕客外,长期在家乡为塾师,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蒲松龄从小喜欢民间文学,爱好搜集记述奇闻异事,后来开始撰写志怪小说,所著以《聊斋志异》最著名,其中包括近五百篇文言短篇小说,是一部借谈狐说鬼寄托愤世疾俗之情的不朽之作,在短篇小说的表现艺术上有多方面的开拓。其诗文词曲十四种,今人路大荒辑为《蒲松龄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以动物故事为题材的寓言文。故事通过展现牧童行为的两面性与狼的舐犊情深,揭示出两大主题:一是面对强敌要善于以智取胜,二是强调做事需专注笃定,保持清晰目标。

2. 分段赏析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与场景:两个牧童进山发现狼穴,里面有两只小狼。简单两句,既点明了人物、地点,也为后续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小狼的存在成为吸引大狼的关键。​“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写牧童的行动:商量好分别捉住小狼,各自爬上相距几十步的树。“谋”字体现出牧童的主动性与计划性,“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的安排,为后文大狼往返奔波设下了情境,展现出牧童虽年少却有一定的计谋。​“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写大狼出现后的反应:过了一会儿,大狼回到洞穴,发现小狼不见了,神情十分慌张。“仓皇”一词精准刻画了大狼失去幼崽后的焦急状态,也让读者感受到其作为母亲的本能反应,为下文的奔波埋下情感伏笔。​“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描绘了第一个牧童的行动与大狼的回应:树上的牧童扭小狼的蹄子、耳朵,故意让小狼嚎叫。大狼听到声音抬头看见,愤怒地跑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抓挠树干。“故令嗥”显露出牧童的策略,利用小狼的叫声引大狼前来;大狼的“怒奔”“且号且抓”,则将其愤怒与焦急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对小狼的担忧,也有对威胁者的愤恨。​“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写另一个牧童的行动及大狼的再次反应: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急促地鸣叫。大狼听到声音四处张望,才发现另一棵树上的情况,于是离开这棵树奔向那棵树,像之前一样嚎叫抓挠。“鸣急”进一步加剧了大狼的紧张,而它“舍此趋彼”的动作,体现出其在两只幼崽之间无法兼顾的困境,奔波之态已初现。​“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写大狼在两棵树之间的往返:前一棵树的小狼又鸣叫起来,大狼又转身奔过去。嘴里不停地嚎叫,脚不停地奔跑,往返几十次后,奔跑的速度渐渐变慢,叫声也渐渐微弱。“数十往复”具体写出大狼奔波的次数,“渐迟”“渐弱”则清晰地展现出其体力的消耗与状态的变化,从最初的愤怒急切到逐渐疲惫,过程真实可感。​“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交代故事的结局:不久后,大狼气息微弱地僵硬躺下,过了很久都不动弹。牧童爬下树查看,发现它已经断气了。“奄奄僵卧”“气已绝矣”,以平静的叙述写出大狼的最终结局,其死因显然是因往返奔波、心力交瘁而亡,既让人为其悲惨结局唏嘘,也从侧面反映出牧童计谋的“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曹雪芹《中秋对月有怀》

下一篇:清·黄景仁《感旧四首(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