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lián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浏览量:2
yuè
yàn
chǔ
wáng
fēi
zhēng
nòng
lián
zhōu
shuǐ
shī
湿
lái
shí
kǒu
huā
yíng
cǎi
jiāng
tóu
yuè
sòng
guī
luó
qún
cái
róng
xiàng
liǎn
liǎng
biān
kāi
luàn
chí
zhōng
kàn
jiàn
wén
shǐ
jué
yǒu
rén
lái

译文

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逐句剖析

"吴姬越艳楚王妃":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

# 吴姬越艳楚王妃:古时吴、越、楚三国(今长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盛尚采莲之戏,故此句谓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

"争弄莲舟水湿衣":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

# 争弄:争相划动。

"来时浦口花迎入":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

# 浦口:江湖会合处。浦,水滨。

"采罢江头月送归":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 采罢:采完。

"荷叶罗裙一色裁":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

#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芙蓉向脸两边开":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 芙蓉:指荷花。

"乱入池中看不见":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

#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始觉有人来":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 始觉:才发觉。,闻歌:听到歌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莲曲二首》是唐代王昌龄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第一首通过描写水乡姑娘采莲,以花、月、舟、水衬托女子容貌;第二首将采莲少女融入荷花丛,营造出若隐若现、人景合一的优美意境。写作手法上,善用衬托与融合之法。前者借自然景物烘托女子之美;后者将人物与自然相融,不直接刻画面容,却尽显少女的灵动与自然之趣。语言清新明快,节奏轻快。这两首诗是王昌龄写景写人诗的作品,以不同视角与手法展现江南采莲风情,富有诗情画意,体现其诗歌创作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采莲曲二首》由唐代王昌龄创作,创作时间约为公元748年(唐玄宗天宝七载)夏,彼时王昌龄被贬至龙标任龙标尉已有一段时间。一次,他独自在龙标城外游玩,于东溪荷池目睹当地酋长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场景,被眼前情景深深吸引,有感而发创作了这组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田园生活题材的诗。描绘了采莲女子在莲舟嬉戏、采莲的场景,以花迎月送、荷叶罗裙、芙蓉映脸等画面,营造出清新优美、充满诗意的氛围,体现了采莲女子的美丽灵动,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

2. 写作手法

拟人:“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赋予花和月以人的“迎”和“送”的动作,把采莲活动现场写活,表现采莲女的可爱。

3. 分段赏析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开篇“吴姬越艳楚王妃”,诗人连用三个代表不同地域美女的词汇,通过铺陈手法,极力渲染出采莲女子们姿容昳丽、争奇斗艳的画面。“吴姬”“越艳”“楚王妃”,这些词汇背后承载着不同地域所赋予的独特美感,共同勾勒出一幅美女云集的盛景。“争弄莲舟”,一个“争”字极为精妙,生动展现出采莲时的热闹与活泼,仿佛一场充满趣味的竞赛游戏。姑娘们奋力划动莲舟,你追我赶,顾不得那湖水溅湿了衣衫。而“水湿衣”这一细节描写,更是将采莲姑娘们好胜、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她们在采莲时的热情与活力。“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这两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花儿和月亮以人的情感与动作。“花迎入”,描绘出当采莲女们划着莲舟来到浦口时,花儿仿佛怀着喜悦与期待,热情迎接她们的到来。这不仅写出了自然景色的美好,更暗示了采莲女们对采莲这一活动的喜爱,仿佛她们与花儿之间有着一种默契与亲近。“月送归”,则是在采莲结束后,江头的明月温柔地陪伴着她们踏上归途,如同一位贴心的友人。通过这一迎一送,把整个采莲活动的场景描绘得充满诗意与温情,将采莲女的可爱与迷人之处进一步烘托出来,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江南水乡采莲生活的浪漫与美好。“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诗人开篇便巧妙地将采莲少女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这里并非简单的比喻。因为采莲少女身处莲池之中,荷叶的翠绿与她们的罗裙颜色相近,是眼前真实的场景,是“赋”的手法。这种描写方式使得画面充满了生动与喜人的气息,既有自然的质朴,又有少女的艳丽。“芙蓉向脸两边开”,这句诗不仅仅是把少女的脸庞比作盛开的荷花,更像是一幅动态的画面:采莲少女穿梭于荷花丛中,鲜艳的荷花在她们脸庞两侧绽放,相互映衬。读者仿佛能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之中,少女的绿罗裙与田田荷叶难以区分,而她们的脸庞又与娇艳的荷花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人花难辨的美妙意境,让人感觉这些采莲少女仿佛就是大自然的精灵,是荷花的化身。“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乱入池中看不见”,承接上文,由于荷叶、罗裙、芙蓉与人面相互交织,融为一体,当采莲少女们杂入、混入池中时,便很难分辨出来。这一句生动地描绘出凝望者刹那间产生的那种人花莫辨、似是而非的奇妙感觉,以及由此带来的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仿佛在那一瞬间,眼前的景象如梦似幻,让人捉摸不透。而“闻歌始觉有人来”,当莲塘中歌声响起,凝望者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采莲少女们依然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闻歌”与“始觉有人来”紧密相连,歌声打破了之前的恍惚与迷惑,却又并未让采莲女的身姿面影立刻显现出来,她们依旧掩映于荷叶荷花之间。这种描写手法,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读者仿佛能看到那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热闹场景,也能感受到观望者闻歌时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青春活力与欢乐情绪,也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弥漫开来,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与悠然不尽的情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对结流动。

明钟惺《唐诗归》

# 采莲之戏盛于三国,故并举之,非三国之女会采也。下联描写采莲之景如画。

明唐汝询《唐诗解》

# 首句叠得妙。次句顿得妙。结写花月逞妍,送迎媚艳,丽思新采,那不销魂!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元杨载谓绝句之“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其现不何此诗可证明。唐绝佳者大都如此写法。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贡有初,泰父尚书侄也,刻意于诗。尝谓予曰:“……王昌龄《采莲词》……意谓叶与裙同色,花与脸同色,故棹入花间不能辨,及闻歌声,方知有人来也。用意之妙,读者皆草草看过了。”

明瞿佑《归田诗话》

# 此篇纤媚如晚唐,但不俗,故别。

明顾璘《批点唐音》

# 从“乱”字、“看”字、“闻”字、“觉”字、耳、目、心三处参错说出情来,若直作衣服容貌相夸示,则失之远矣。

明钟惺《唐诗归》

# 容貌服色与花如一,若不闻歌声,安知中有解语花也?景趣天然,巧绝,慧绝。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艳情有述欢好者,有述怨情者,《三百篇》亦所不废,顾皆流览而达其定情,非沉迷不反,以身为妖冶之媒也。嗣是作者,如“荷叶罗裙一色裁”、“昨夜风开露井桃”,皆艳极而所止。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 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意所本。“向脸”二字却妙,似花亦有情。乱入不见,闻歌始觉,极清丽。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长安秋望》

下一篇:唐·刘长卿《听弹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