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寒催换木棉裘":料峭的寒风催着换上了厚衣服,
# 裘:皮衣,这里实指长袍。,木棉:旧称多年生海岛棉为木棉,这里泛指棉花。,峭寒:形容寒气已很厉害。徐积《杨柳枝》:“清明前后峭寒时,好把香绵闲抖擞。”
"倚杖郊原作近游":到附近的郊区原野去游玩。
# 游:闲游。,倚杖:依靠着手杖。杜甫《倚杖》:“看花虽郭内,倚杖即溪边。”
"最是秋风管闲事":秋风最爱多管闲事了,
"红他枫叶白人头":它一来,不但把枫叶变红,还把人的头发变白了。
# 红他枫叶白人头:秋风使枫叶变红、人的头发变白。人头,诗人自称。
“乾隆三大家”之一
赵翼(1727~1814),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耘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后辞官,主讲安定书院,专心著述。赵翼是清代中期三大文学诗人之一,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也称“江右三大家”,还与袁枚、张问陶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他工诗善文,尤长于史学,考据精赅,与钱大昕、王鸣盛并称“三大史学家”。他论诗主张“独创”,力反摹拟。其诗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咏史、怀古诗出众,诗风趣谐俗,博洽典赡,议论精深警辟,风格雄丽豪健,造语浅近流畅。主要作品有《陔余丛考》《后园居诗》《论诗》等。著有《瓯北集》《瓯北诗话》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秋日郊野漫步题材的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秋寒时节诗人换衣拄杖到郊野近游的情景,以及对秋风使枫叶变红、人头发变白的独特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老白头的感慨。借秋寒、秋风、枫叶等景象,写出了诗人对岁月变迁的无奈与愁绪。
2. 写作手法
拟人:“最是秋风管閒事”,诗人将秋风拟人化,说秋风爱多管闲事,赋予秋风人的行为和情感,使秋风仿佛成为一个讨人厌的家伙,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对比:“红他枫叶白人头”,“红”与“白”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一边是枫叶经秋风而变红,充满生机;一边是诗人的头发被秋风“吹”白,尽显衰老。这种对比强烈地突出了岁月对人的影响,强化了时光易逝、人老白头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峭寒催换木棉裘”,短短几字,细腻展现出诗人在较长时间内的复杂心境。“催”字生动,赋予料峭秋寒以“人格”,好似秋寒急切地要诗人添衣。诗人不愿轻易顺从,似在与秋寒暗暗较劲,可终究抵不过寒意侵袭,无奈换上棉衣。这背后,或许是诗人内心抗拒因多穿衣而显露出的年老体衰,不愿服老的倔强,在与秋寒的“交锋”中展露无遗。紧接着“倚杖郊原作近游”,“倚杖”暗示着诗人身体不再硬朗,行动已有不便;“近游”则表明其体力有限,无法远行。在这寒风凛冽之时,诗人仍坚持出门漫步,不禁让人好奇,他在秋风中究竟怀着怎样的心情。而后“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诗人眼中的秋风,仿佛成了惹人烦的存在。秋风不断吹拂,让枫叶变红,也让自己头发变白。诗人对秋风发出“管闲事”的嗔怪,看似无理,实则饱含深情。秋风本无情感,也不会刻意左右枫叶与人的发色,但诗人自入秋以来,饱受寒冷困扰,加之年事渐高,伤感之情本就萦绕心头。此时,见到瑟瑟红叶,情绪再也难以抑制,便向秋风抱怨。这里的秋风,已不只是自然之风,更成为了无情时光的象征,是岁月让枫叶变红,也催老了诗人。诗人将内心的情感赋予秋风,以这种看似悖理的手法,把衰老、时光流逝的悲凉之感,直抵读者内心,仿佛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化身成在秋风中感慨岁月的老者。总体而言,虽然后两句是全诗情感核心,但前两句的铺垫同样关键。若无开篇对秋寒和诗人行动的描写,后面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也难以如此淋漓尽致地抒发。整首诗真切地传达出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深深感伤。
4. 作品点评
《野步》一诗,语言质朴浅近,却蕴含深远韵味,引人思索。其风格别具一格,在诙谐幽默之中,隐隐透出丝丝哀凉。写作上,诗人不落窠臼,大胆突破传统。摒弃了“悲秋”“垂老叹”等题材常见的低沉悲苦格调,另辟蹊径,融入独特的情感与巧思,展现出全新的意境,令人耳目一新。
# 怨秋风之题咏不乏其人,惟此却把秋风赋予人格化,复以“管闲事”怒责,如此怨得风趣,也便见得真挚。
上海市供销职工大学教师包杰《古典诗词意译新探》
# 郊原之游诗人感触最深的是“秋风”峭寒,它仿佛好“管闲事”的丹青手,染红了枫叶、涂白了人头。诗末两句,红白对照,色彩鲜明,又以枫叶之旺盛生命力反衬诗人之衰老,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意。
苏州大学学报编审王英志《袁枚赵翼集》
下一篇:清·丘逢甲《春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