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xiāo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西
bǎi
xún
zhōng
xiāo
shū
fēi
xīng
guò
shuǐ
bái
luò
yuè
dòng
shā
zhī
yōu
niǎo
qián
xiǎng
qīn
péng
mǎn
tiān
bīng
jiǎ
shǎo
lái
shū

译文

西阁高百寻有余,半夜独自在雕花的窗前徘徊。流星飞过水面留下白色痕迹,残月的余辉在沙滩上晃动,若有若无一片虚幻。良鸟择木而栖爱选择幽深的树林,巨大的鱼总是潜藏在深深的水底。亲朋流落在天下不同的地方,战乱中很少有书信。

逐句剖析

"西阁百寻余":西阁高百寻有余,

# 寻: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中宵步绮疏":半夜独自在雕花的窗前徘徊。

# 步绮:镂刻成绮纹状的窗,此指雕花窗户。

"飞星过水白":流星飞过水面留下白色痕迹,

"落月动沙虚":残月的余辉在沙滩上晃动,若有若无一片虚幻。

"择木知幽鸟":良鸟择木而栖爱选择幽深的树林,

"潜波想巨鱼":巨大的鱼总是潜藏在深深的水底。

"亲朋满天地":亲朋流落在天下不同的地方,

# 满天地:到处。,亲朋:亲朋好友。

"兵甲少来书":战乱中很少有书信。

# 书:书信。,兵甲: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宵》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借诗人中夜独步西阁的所见所感,通过比兴手法写诗人孤旅天涯的苦况,抒发了乱世漂泊的孤寂、对亲友的思念,以及厌战之情。诗中“兵甲少来书”一句,深刻揭示了战乱对人际联系的割裂,体现了杜甫“诗史”的现实主义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中宵》是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作。当时的西川,军阀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诗人感时忆旧,以鱼和鸟儿作比兴之物,想到鱼可潜入水底、鸟能择木而栖,自己却无法选择理想的环境,只能在远离亲人的异乡苦苦挣扎,因此夜半难以入眠,写下这充满悲情的感人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通过描述诗人夜晚在西阁中所见的景象,借景抒情,一方面揭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分离,另一方面表达了对自由以及和平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歌前两联通过描写西阁、飞星、落月、沙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寄托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比兴:颈联以“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起兴,以鸟和鱼的行为来比喻人的处境和愿望,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安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身漂泊的感慨。对比:尾联“满天地”的亲朋与“少来书”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破坏和对亲情友情的阻隔,强化了诗人的思念和痛苦之情。动静结合:颔联中“飞星过水白”是动景,“落月动沙虚”则动静结合,动中见静,以流星的快速划过和落月的缓慢移动,衬托出夜晚的静谧,使诗歌更富有画面感和层次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百寻余”(形容西阁极高)与“中宵”(深夜)营造孤寂氛围,暗示诗人漂泊异乡、夜不能寐的境遇。“绮疏”(雕花窗)的华美与诗人内心的苍凉形成反差,暗含“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隐喻,奠定全诗“孤独—忧思”的双重基调,为后续景物描写埋下伏笔;颔联“飞星”“落月”两个动态的意象,一上一下,相互映衬,不仅增添了夜晚的神秘色彩,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白”与“虚”两个字,从视觉上强化了这种静谧和空灵的感觉,诗人以景写情,借这清幽的夜景,传达出内心的寂寥与惆怅;颈联以鸟择木、鱼潜波,来比喻人对安居之所的渴望。幽鸟和巨鱼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生存环境,而诗人自己却漂泊无依,暗示了诗人对安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悲哀;尾联从自然意象转向现实批判,“满天地”与“少来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离散和隔绝,表达了诗人对亲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战争的厌恶和控诉。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推向了高潮,使全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直抒胸臆:从自然意象转向现实批判。“满天地”与“少来书”形成尖锐对比,直指战乱导致亲情疏离、音信断绝的悲剧,将个人哀愁升华为时代之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怀锦水居止二首》

下一篇:唐·杜甫《月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