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óu
chūn
·
·
bái
lián

朝代:清作者:王夫之浏览量:3
juān
juān
piàn
yuè
hán
qiū
yǐng
zhào
yín
táng
guāng
dìng
绿
yún
rǎn
rǎn
fěn
chū
yún
líng
líng
xiāng
xǐng
huā
fēng
qiū
lěng
yōng
tán
xīn
kuī
xiǎo
jìng
shí
wèn
guī
hún
shuǐ
tiān
kōng
qīng
yǒng

译文

蕴涵着秋影的一弯皎好明月。低照在银色的池塘中波光粼粼。绿云般的荷叶轻柔地托出初匀了的粉面,带着清凉的露珠和沁人的芳馨。风从荻花间吹起送来秋波的寒意。拂晓的明镜中映出独拥的芳心。来日想要问她魂归何处,长夜漫漫水天一片碧青。

逐句剖析

"娟娟片月涵秋影":蕴涵着秋影的一弯皎好明月。

# 娟娟:秀丽姣好貌。

"低照银塘光不定":低照在银色的池塘中波光粼粼。

"绿云冉冉粉初匀":绿云般的荷叶轻柔地托出初匀了的粉面,

# 粉初匀:化妆时让脸上的脂粉变得匀净。匀:一种化妆的动作。,绿云冉冉:形容绿色的莲叶柔弱下垂的样子。绿云:形容荷叶团聚如云。冉冉:也作“苒苒”,轻柔貌。

"玉露泠泠香自省":带着清凉的露珠和沁人的芳馨。

# 省:明。,泠泠:清凉,清冷。

"荻花风起秋波冷":风从荻花间吹起送来秋波的寒意。

# 荻花:秋天芦荻的飘絮。

"独拥檀心窥晓镜":拂晓的明镜中映出独拥的芳心。

# 镜:指明净的水面。,檀心:淡红色的花蕊,又常比喻女子额头所点的额妆。檀:红色。

"他时欲与问归魂":来日想要问她魂归何处,

"水碧天空清夜永":长夜漫漫水天一片碧青。

# 永:漫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玉楼春·白莲》是明末清初诗人王夫之创作的一首咏物题材的词作。作者以白莲为寄托,通过“娟娟片月涵秋影”“绿云冉冉粉初匀”等清冷意象,勾勒出秋夜莲塘的幽寂环境,并以“香自省”“独拥檀心”拟人化笔触刻画白莲孤芳自守的姿态。下阕“荻花风起秋波冷”暗喻时局动荡,而“窥晓镜”“问归魂”既写莲对影自持的孤独,亦隐射遗民对故国命运的悲慨。全词借物抒怀,将自身抗清失败后隐居不仕、坚守气节的心志融于白莲形象,以“水碧天空清夜永”的渺远意境收束,既传递出高洁自省的生命态度,又以景结情延伸出乱世中精神归宿的苍茫追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王夫之(1619~1692),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字而农,号姜(薑)斋、夕堂,湖南衡阳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又到桂林依瞿式耜,瞿式耜殉难后,王夫之隐居船山,研究、著述四十余年。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末三大思想家”。其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建立了历史进化论,反对退化复古思想。在知行关系上,他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在政治上,他提出“均天下”的思想,要求抑制豪强兼并。在诗歌上,他主张重情重意,情景交融。其词芳菲缠绵,风格遒上,往往冲破音律限制。主要作品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楚辞通释》等,均收入《船山遗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词。词作描绘了秋夜银塘中白莲与冷月清辉相映的幽寂画面,通过"独拥檀心窥晓镜"的细节刻画,展现白莲于寒波荻风中坚守素心的孤洁姿态,借物喻人传递出遗民在易代之际独守气节的精神品格。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全词以白莲自喻。上片"绿云冉冉粉初匀"表面写初绽白莲的素雅洁净,实则以"粉"暗喻遗民不事雕琢的本真品格;"香自省"既摹莲花天然清香,更暗含士人在逆境中坚守气节的自我审视。通过将白莲出尘不染的特质与遗民孤忠品格相融合,既避免直白说教,又在柔婉物象中注入刚烈气节,形成物我合一的意蕴。虚实结合:上阕实写秋塘月下白莲的形神,下阕突然荡开实景,将白莲凋零后的芳魂虚化为永恒清夜,既对应上片“秋影”的萧瑟现实,又在虚指人的气节也如月光永驻天地。这种由实入虚的笔法,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故国之思生死不渝。

3. 分段赏析

上片“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开头两句交待了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娟娟”一词取自鲍照《翫月城西门廨中》“娟娟似娥眉”,既描摹弦月的纤细柔美,又暗含秋夜特有的清冷气质。“片月”特指弦月,其残缺形态暗示改朝换代的遗憾。“涵”字有包容之间,在此化静为动,描绘出月光浸染荷叶的幽微动态,如宣纸上晕染的水墨。李商隐“池光不定花光乱”原写池光迷离,此处反用其意——“光不定”表面写月影随波晃动,实则暗喻清初文字狱高压下文人的立场摇摆。“银塘”不仅指白色的池塘,也是指以月光浸染的冷色调为白莲铺设舞台,银白月华与素色莲花组合,奠定全词高洁基调。接着描述了白莲的形态:“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绿云”出自曹冠《夏初临》“绿云初展圆荷”,以流动云霞喻荷叶翻卷之态,“冉冉”意在形容荷叶的茂盛,叠字强化叶片舒展的视觉绵延感,恍如慢镜头下的荷塘晨景。“粉初匀”以少女晨起对镜匀粉的细腻动作,比拟白莲初绽时花瓣渐次舒展的形态,素雅洁净。此句暗藏屈原“芳与泽其杂糅”的香草人格,将植物特征转化为士人品格——花瓣的天然素净对应遗民不事雕琢的本真。“玉露”指透明的露珠,取自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原写唐室衰微,此处双关清廷文化肃杀;“省”即察觉、省察,“香自省”,经露珠洗过的白莲,粉色匀称,芳香扑鼻,连莲花自己都能觉察出来;这里赋予白莲人格化:寒露侵逼中仍持守本真香气,恰似遗民在高压下孤忠自守的精神自觉。下片“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心窥晓镜”,“荻花”语出白居易“枫叶荻花秋瑟瑟”,但白诗写送别离愁,此处借荻花枯白质地与秋风连在一起构成双重寒意:既指秋日实感渐冷渐寒,也喻复明理想的破灭。“檀心”本指黄葵紫红花蕊,苏轼曾赞其“自成晕”,此处转喻赤胆忠心——素白花瓣包裹红色花蕊,色彩鲜明,恰似遗民白衣下暗藏朱明赤心。“窥晓镜”化用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将水面倒影转化为时光之镜。白莲仿佛对着清晨的水面照镜子,不是是顾影自怜,而是孤芳自赏;这句也写出词人俯照既伤感盛年流逝,更忧志业成空。词人在结句中描述了白莲的未来命运:“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他时”即未来的日子,“归魂”指白莲枯败后的魂魄;“问归魂”脱胎于姜夔“冥冥归去无人管”,但姜词写情人离魂,此处追问文化精神的终极归宿。“水碧”一池绿水成为了吞噬芳魂的虚空。“清夜永”指长夜凄清,以时间绵长对照生命短暂,与李商隐“碧海青天夜夜心”异曲同工,但嫦娥私情在此升华为士人殉道的永恒孤独:当白莲凋零于“荻花风起”的寒秋,其精神却如月华永驻“水碧天空”,实现从“玉露摧残”到“与天地同参”的超越。这种“贞生死以尽人道”的境界,正是王夫之的坚贞高洁、永葆赤子之心的诗化呈现。

4. 作品点评

《玉楼春·白莲》这首词从秋夜白莲着笔,句句写莲却字字含情。上阕用“娟娟片月”映着池塘波光,描摹白莲在“绿云冉冉”中悄然绽放,那“玉露泠泠香自省”的细节,既是写莲花带露的晶莹,更是暗喻自己如白莲般在乱世中保持纯净与高洁。下阕秋风掠过荻花时,白莲“独拥檀心”的姿态,恰似遗民守着忠贞气节;结尾“水碧天空清夜永”的苍茫景象,把对故国的思念化作天地间永恒的月光。全词没有直抒胸臆,以白莲为寄托,表面咏物,实则句句写遗民心事。王夫之借白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自喻在清朝高压下孤忠自守的志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袁枚《范希文》

下一篇:清·龚翔麟《菩萨蛮·题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