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kǒu
zhàn
·
·
xīn
chǒu

朝代:清作者:王夫之浏览量:3
xīn
mǎi
zhū
bàn
táng
tái
qīn
chuáng
yuè
qīn
qiáng
tiān
fāng
cǎo
guī
bìng
hái
jīn
shuāng

译文

我新买了半亩地,建了茱萸堂,苔藓侵入了我的床头,而凄清月色袭上墙头。我望断天涯路,连天的芳草迷失了归途,我犹如一茎被虫子伤害的病叶,偏偏还要遭受连夜的冷霜。

逐句剖析

"新买茱萸半亩堂":我新买了半亩地,建了茱萸堂,

#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苔侵床足月侵墙":苔藓侵入了我的床头,而凄清月色袭上墙头。

# 侵:侵入。

"天涯芳草迷归路":我望断天涯路,连天的芳草迷失了归途,

# 迷:迷失。

"病叶还禁一夜霜":我犹如一茎被虫子伤害的病叶,偏偏还要遭受连夜的冷霜。

# 禁:遭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初度口占・辛丑》为清代诗人王夫之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开篇描绘诗人新置庭院,并于其中修筑茱萸堂之景。次句勾勒庭院内苔藓肆意蔓延的画面,营造出月夜下的凄清氛围。第三句,诗人目光延展至远方,流露出对归宿的迷茫与探寻之意。末句以秋日叶落、霜降的萧索之景收束,暗喻诗人身心的脆弱与衰残。全诗借秋日庭院之景,细腻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愁思,以及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王夫之(1619~1692),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字而农,号姜(薑)斋、夕堂,湖南衡阳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又到桂林依瞿式耜,瞿式耜殉难后,王夫之隐居船山,研究、著述四十余年。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末三大思想家”。其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建立了历史进化论,反对退化复古思想。在知行关系上,他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在政治上,他提出“均天下”的思想,要求抑制豪强兼并。在诗歌上,他主张重情重意,情景交融。其词芳菲缠绵,风格遒上,往往冲破音律限制。主要作品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楚辞通释》等,均收入《船山遗书》。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诞生于南明政权覆亡之后,彼时王夫之遁入山林,过上归隐生活。身为明朝遗民,他常借自然景致,倾诉家国沦陷的悲痛,坚守个人的精神气节。诗题中的“辛丑”,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这一年永历帝不幸被俘,最终殉国。此背景与诗里“天涯迷途”“病叶经霜”等饱含悲怆的意象相呼应,更添沉痛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借景抒怀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开辟新居的情景,借新居之景与自身心境的变化,营造出哀感沉痛的氛围,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灭亡的悲痛之情,以及对人生前途的迷茫。

2. 写作手法

比喻:“病叶还禁一夜霜”诗人以“病叶”自比,将自己比作历经风雨、脆弱不堪的病叶,“霜”则代表着如霜般严酷的现实环境与人生磨难。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在国破家亡后的脆弱与不堪,以及面对残酷现实的艰难处境。情景交融:“苔侵床足月侵墙”通过描写苔藓蔓延到床边、月光照在墙上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这既是对眼前真实环境的描写,又融入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感。诗人借这一静谧且略显荒芜的场景,将自己在国破家亡后内心的落寞、孤寂之情自然地融入其中,达到了情景交融。化用:在“天涯芳草迷归路”这句诗中,王夫之巧妙化用了《楚辞》中“芳草萋萋”的典故。《楚辞》中,“芳草”常被赋予美好的意义,或喻君子,或表美好品德,而“萋萋”则描绘出芳草繁茂的样子。王夫之在此将其化用,“天涯芳草”虽保留了芳草这一意象,但置于“天涯”这一广阔而略带孤寂的空间背景下,让芳草繁茂之景染上了漂泊无依的色彩。“迷归路”则进一步点出诗人面对这天涯芳草,迷失了回去的道路。表面上,它如实描写了诗人羁旅漂泊在外,不知路在何方的现实处境,传达出漂泊的迷茫与无助。

3. 分段赏析

“新买茱萸半亩堂,苔侵床足月侵墙”,描绘了诗人新置的茱萸堂,青苔蔓延到床榻,月光洒落在墙壁,营造出清幽、寂寥的氛围,暗示诗人生活环境的简朴与静谧。“苔侵”“月侵”用词精妙,赋予自然景物以动态,仿佛青苔与月光都在悄然“侵入”这一方天地。“天涯芳草迷归路”,“天涯芳草”意象常象征着漂泊与思乡,这里表明诗人在漂泊的人生旅程中,故乡之路已被芳草遮蔽,迷失难寻,抒发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与对前途的迷茫。“病叶还禁一夜霜”,以“病叶”自比,历经风雨已显病态的叶子还要承受一夜寒霜,象征着诗人在困境中仍需面对重重磨难,展现出其坚韧与无奈交织的复杂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梁联馨《六盘山诗》

下一篇:清·陈沆《扬州城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