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ér
·
·
dōng
zhōu
táo
làng
xiāo
xiāng
xiǎo
jǐng
zhī
sān

朝代:清作者:王夫之浏览量:3
jiǎn
zhōng
liú
bái
píng
fāng
cǎo
yàn
wěi
jiāng
fēn
nán
yíng
yíng
dài
xué
chūn
huā
rén
miàn
nián
nián
liú
chūn
zhù
xiào
píng
jiù
mèng
cán
táng
ráo
shù
jìn
fàn
yuè
lián
shū
liú
xiān
qún
zài
zài
chūn
guī
jiā
xiān
yuàn
tiáo
tiáo
yān
shī
湿
xiāng
fēi
shàng
dān
jiào
tán
zhū
dǒu
shū
dēng
yìng
gòng
zuò
tiān
huā
jūn
jūn
jiàn
táo
gēn
shī
jiāng
nán
fēng
kuáng
biàn
便
wàn
diǎn
luò
yīng
wān
liú
shuǐ
shì
qín

译文

江水冲激着中流,洲上白苹摇曳、芳草萋萋,江流遇洲分叉,如燕尾般分流于南浦。体态轻盈的女子,想要学得春花般娇艳的容颜,年年赏春的人面,依然如往昔般美丽。人们盼着春天停留,却只能苦笑看那点点浮萍,旧日春梦,已迷失在纷飞的残絮里。江上无数华美的船只。在月光下随波泛行,莲花舒展,好似美人的仙裙摇曳,最终载着春光一同消逝。曾是美丽迷人的江南胜地,仙院笼罩在迢递烟雾中,湿润的花香飘上红漆的门户。醮坛上,稀疏的灯火与天上星斗相映,仿佛共同织就一天花雨。请不要诉说哀愁,你可看见,江南的渡口已如同桃根断绝,沦于敌手。狂风骤雨肆虐,即便有万点落花,几湾流水,也再不是可以躲避战乱的桃花源。

逐句剖析

"剪中流":江水冲激着中流,

"白苹芳草":洲上白苹摇曳、芳草萋萋,

"燕尾江分南浦":江流遇洲分叉,如燕尾般分流于南浦。

# 浦:水滨。,燕尾江分:谓江流分岔有如燕尾。

"盈盈待学春花靥":体态轻盈的女子,想要学得春花般娇艳的容颜,

# 春花靥:言面貌像春花般好看。,盈盈:美好貌。多指人之风姿、仪态。

"人面年年如故":年年赏春的人面,依然如往昔般美丽。

"留春住":人们盼着春天停留,

"笑几许浮萍":却只能苦笑看那点点浮萍,

# 笑几许浮萍:一作笑浮萍、轻狂。

"旧梦迷残絮":旧日春梦,已迷失在纷飞的残絮里。

"棠桡无数":江上无数华美的船只。

# 棠桡:指沙棠木做的船桨。桡:桨,亦指舟。

"尽泛月莲舒":在月光下随波泛行,莲花舒展,

# 泛月:月下泛舟。

"留仙裙在":好似美人的仙裙摇曳,

# 留仙裙:谓赵飞燕裙。《赵飞燕外传》载:婕妤接帝于太液池,作千人舟,号合宫之舟;池中起为瀛洲,榭高四十尺,帝御流波文縠无缝衫,后衣南越所贡云英紫裙,碧琼轻绡。广榭上,后歌舞归风送远之曲,帝以文犀簪击玉瓯,令后所爱侍郎冯无方吹笙,以倚后歌中流。歌酣,风大起,后顺风扬音,无方长吸细袅与相属,后裙髀曰:“顾我,顾我!”后扬袖曰:“仙乎,仙乎!去故而就新,宁忘怀乎?”帝曰:“无方为我持后!”无方舍吹持后履。久之,风霁,后泣曰:“帝恩我,使我仙去不待。”怅然曼啸,泣数行下。帝益愧爱后,赐无方千万,入后房闼。他日,宫姝幸者,或襞裙为绉,号曰“留仙裙”。

"载取春归去":最终载着春光一同消逝。

"佳丽地":曾是美丽迷人的江南胜地,

# 佳丽地:言土地景物之美好。此指东洲。

"仙院迢迢烟雾":仙院笼罩在迢递烟雾中,

# 迢迢:犹遥远。一说迢遥。

"湿香飞上丹户":湿润的花香飘上红漆的门户。

# 丹户:犹朱户。

"醮坛珠斗疏灯映":醮坛上,稀疏的灯火与天上星斗相映,

# 珠斗:犹星斗。,醮坛:道士作法之神坛。

"共作一天花雨":仿佛共同织就一天花雨。

# 花雨:即雨花。相传南朝梁武帝时有法师讲经,感天雨花,天花坠落如雨,起台名雨花台。词中“一天花雨”本此。

"君莫诉":请不要诉说哀愁,

"君不见桃根已失江南渡":你可看见,江南的渡口已如同桃根断绝,沦于敌手。

# 桃根已失:王献之送桃根之典。

"风狂雨妒":狂风骤雨肆虐,

"便万点落英":即便有万点落花,

"几湾流水":几湾流水,

"不是避秦路":也再不是可以躲避战乱的桃花源。

# 不是避秦路:用《桃花源记》典故,言避乱无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摸鱼儿·东洲桃浪,潇湘小八景词之三》以潇湘小八景中的“东洲桃浪”为吟咏对象,借江南春景抒家国之痛,字里行间暗藏江山易主、清军入关的时代悲歌,亦透露出无处遁世的怆然。上片先绘赏春人对春光的眷恋之情,继而以春归匆匆的遗憾落笔,看似描摹寻常伤春心绪,实则为下片的家国之叹埋下伏笔;下片从追忆东洲往昔桃浪翻涌的旖旎风光切入,笔触陡然转向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将自然景致的盛衰与王朝更迭的悲怆巧妙勾连。全词虽表面铺陈江南风物,却以含蓄笔法承载亡国之痛,既承袭了辛弃疾词中愁苦孤愤的情调,又效法其以自然意象类比人事的创作手法,于桃红柳绿的写景中暗藏黍离之悲,辞约意丰而情感沉郁,读来令人扼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王夫之(1619~1692),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字而农,号姜(薑)斋、夕堂,湖南衡阳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又到桂林依瞿式耜,瞿式耜殉难后,王夫之隐居船山,研究、著述四十余年。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末三大思想家”。其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建立了历史进化论,反对退化复古思想。在知行关系上,他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在政治上,他提出“均天下”的思想,要求抑制豪强兼并。在诗歌上,他主张重情重意,情景交融。其词芳菲缠绵,风格遒上,往往冲破音律限制。主要作品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楚辞通释》等,均收入《船山遗书》。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摸鱼儿·东洲桃浪,潇湘小八景词之三》创作于乙末(公元1379年)春,彼时作者避居晋宁(今湖南资兴)山中。十年后的乙巳(公元1389年)上巳节(三月初三),词人于茱萸滩(今江西广昌东)完成对词作的修订。词中所咏“潇湘小八景”分别为:雁峰烟雨、石鼓江山、东洲桃浪、西湖荷花、花药春溪、岳峰岳岭、朱陵仙洞与青草渔灯。这组作品以作者家乡湖南的山水胜景为描摹对象,将地域风物的灵秀与个人情思熔铸于词章之中,是展现湖湘自然景致的词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潇湘东洲桃浪的词作,借春日桃浪、游人及春逝之景,往昔烟雨楼阁风光,写清军入侵、江山沦丧,抒发亡国之痛与遗民悲怆,尽显深沉家国情怀。

2. 分段赏析

“剪中流,白苹芳草,燕尾江分南浦”,此句以简洁凝练之笔,描绘出东洲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秀丽风光。江水奔涌而来,被东洲从中“剪开”,宛如燕尾般分流于南浦,洲上白苹摇曳、芳草萋萋,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水岸画卷徐徐展开,为后文赏春场景的呈现奠定了优美的环境基调。“盈盈待学春花靥,人面年年如故”,写那身姿轻盈的游春女子,精心装扮自己,希望能如春花般娇艳动人,且年复一年皆是如此。通过对女子爱美之心与赏春热情的刻画,侧面烘托出春天的魅力,也暗示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与期盼。“留春住,笑几许浮萍,旧梦迷残絮”,人们满心殷切地想要挽留住春天的脚步,然而春天却悄然流逝。面对眼前残留的水上浮萍与空中飞絮,只能付之一笑,这“笑”中饱含着对春去难留的无奈与怅惘,曾经春日里的美好如同旧梦,在残絮中渐渐迷失。“棠桡无数。尽泛月莲舒,留仙裙在,载取春归去”,江上众多精美的画舫穿梭,船上女子衣着华美,在月光下悠然泛舟,莲花在船边舒展,仿佛连她们飘逸的裙摆都在诉说着春日的风情。但即便如此,春天依然不可阻挡地离去,在这热闹的夜游场景中,更反衬出春逝的匆匆与无情。“佳丽地,仙院迢迢烟雾。湿香飞上丹户。醮坛珠斗疏灯映,共作一天花雨”,作者笔锋一转,由眼前春景追忆往昔江南的繁华绮丽。那如仙境般的院落,云雾缭绕,湿润的香气飘散在朱红的门户间,道家醮坛上,稀疏的灯火与天上的星斗相互辉映,好似天降花雨,充满神秘而美好的氛围。然而,这一切都如春天一般,已消逝不见。“君莫诉。君不见桃根已失江南渡。风狂雨妒,便万点落英,几湾流水,不是避秦路”,作者沉痛地劝人莫要诉说哀愁,因为江南的桃根古渡已沦陷敌手。在这风雨交加、动荡不安的时代,即便有万点落花飘零、几湾流水潺潺,也再不是能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此时西南地区也大多被清人占据,百姓无处可逃,作者作为明朝遗民,将亡国之痛、对百姓苦难的悲悯之情,尽数融入这字字句句中,读来令人感慨万千,悲愤难平。

3. 作品点评

本词表面铺陈江南景致,实则深寓故国沦丧之痛,在承袭辛弃疾愁苦孤愤词风的同时,巧妙运用自然意象与人事的类比隐喻,构建出含蓄深沉的抒情体系。全词以辛词式的类比手法,在景物描摹中暗藏兴亡之叹,语言凝练而意象丰沛,于含蓄婉转中透出沉郁悲凉的情感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柳亚子《题张苍水集(其四)》

下一篇:清·朱彝尊《点绛唇·万里将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