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莲叶柳塘西":柳塘西处,莲叶田田,莲花清丽,
"疏雨疏风斜照低":风轻雨疏,夕阳西斜。
# 疏雨:风轻雨疏。
"竹箨冠轻容雪鬓":花白的头发上戴着竹箨冠,
# 雪鬓:花白的头发。,箨:竹笋的皮。
"桃枝杖滑困春泥":拄杖出行,又被困湿滑的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彩虹倒映在水中,仿佛在饮溪水,
"砌草新添一寸荑":路边的茅草也新长出了嫩芽。
# 荑:茅草的嫩芽。
"不拟孤山闲放鹤":此时鹁鸠正在动听地歌唱,
"鹁鸠恰恰向人啼":我已不打算再去过孤山放鹤的隐逸生活了。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王夫之(1619~1692),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字而农,号姜(薑)斋、夕堂,湖南衡阳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又到桂林依瞿式耜,瞿式耜殉难后,王夫之隐居船山,研究、著述四十余年。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末三大思想家”。其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建立了历史进化论,反对退化复古思想。在知行关系上,他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在政治上,他提出“均天下”的思想,要求抑制豪强兼并。在诗歌上,他主张重情重意,情景交融。其词芳菲缠绵,风格遒上,往往冲破音律限制。主要作品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楚辞通释》等,均收入《船山遗书》。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展现了垂虹横跨双溪仿若饮水,阶旁小草新添嫩绿芽尖的自然之景。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闲适悠然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表达了诗人对当下生活的喜爱,以及不向往归隐,乐于融入自然、享受生活点滴美好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垂虹疑饮双溪水”描绘出一幅奇幻的画面,雨后的彩虹横跨在双溪之上,那如虹般的形状,仿佛是虹霓俯身畅饮双溪之水,充满了动态感与想象力。“砌草新添一寸荑”则聚焦于近处的细节,台阶边的小草在雨后新长出一寸嫩绿的芽尖,细腻地呈现出雨后小草的勃勃生机。诗人漫步于这样的景色中,眼前之景触发内心之情,情又因景而愈发浓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生命新生的由衷喜悦。渲染:“莲花莲叶柳塘西”,诗人特意重复“莲”字,强化了莲花与莲叶在柳塘西边繁茂生长的视觉印象,让满塘莲花莲叶的蓬勃姿态跃然眼前,从色彩与形态上渲染出莲塘景色的清新与明丽,“疏雨疏风斜照低”进一步渲染。“疏雨疏风”从听觉与触觉的角度,描绘出细雨稀落、微风轻拂的轻柔状态,营造出舒缓、静谧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首联“莲花莲叶柳塘西”,清晰点明“小步”所处之地,生动描绘出雨后莲塘的迷人景致。两个“莲”字叠用,不仅赋予诗句优美的音韵,更含蓄传达出诗人对这般美景的深切喜爱。“疏雨疏风斜照低”则巧妙点出“小步”的时间,通过风柔雨稀、夕阳倾垂的细腻刻画,营造出春雨初停时明丽且清新的氛围。颔联刻画了诗人的形象,他头戴竹箨制成的帽子,手持桃枝做的拐杖,却因春泥湿滑而行走艰难。颈联精心选取“垂虹”与“砌草”等常见却别具特色的景物展开描绘,笔触细腻,将景与情巧妙融合。尾联中,诗人被鹁鸠悦耳的啼叫声吸引,表明自己并不向往如孤山放鹤般的隐逸生活,真切地抒发了对当下生活的热爱之情。
上一篇:清·袁枚《独秀峰》
下一篇:清·丘逢甲《山村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