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长戈死未忘":永远披着铁甲永远持着长枪,就是死了也没能忘,
# 铁甲长戈死未忘:赞美了螃蟹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铁甲长戈:比喻蟹壳蟹脚。宋代陈郁为皇帝拟进蟹的批答说:“内则 通理,外则戈甲森然。此卿出将入相,文在中而横行之象也。”见《陈随隐漫录》。
"堆盘色相喜先尝":你那鲜红色相堆上盘碟,却又惹人喜爱个个争先品尝。
# 色相:本为佛教用语,指事物的形式、形象,这里借指熟螃蟹的样子。
"螯封嫩玉双双满":双双大螯中封满嫩玉似的白肉,
# 嫩玉:指白色的嫩肉。
"壳凸红脂块块香":饱凸的蟹壳内块块蟹黄扑鼻香。
# 红脂:指蟹黄,色微红,像油脂。
"多肉更怜卿八足":要说多肉更应怜爱你那八只足,
# 多肉更怜卿八足:上一联已说整满膏香,故这句用“更”字说蟹脚多肉。怜,爱。卿,本昵称,这里指蟹。
"助情谁劝我千觞":为助情兴谁来陪我饮上酒千杯。
# 助情谁劝我千觞:谁劝我饮千觞以助情。助情,助吃蟹之兴。觞,酒杯。
"对兹佳品酬佳节":对着佳品美味莫辜负这金秋佳节,
# 佳节:指重阳。,对兹佳品:指蟹,说它是下酒的佳肴。斟,执壶注酒。程高本作“兹”,改变了句意。酬:报答,这里是不辜负、不虚度的意思。
"桂拂清风菊带霜":好个清风轻拂桂花飘香菊黄带霜。
# 桂拂清风:清风吹拂着桂花。即“清风拂桂”。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咏物诗题材。诗歌围绕螃蟹展开描写,先以拟人化手法赋予螃蟹战斗精神,再细致描绘螃蟹美味诱人之处,最后结合持螯赏桂的场景,既展现出对螃蟹的喜爱,又借物寓情,表达出在封建礼教束缚下不屈服、追求自主命运的叛逆主题。
2. 写作手法
拟人:全诗运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将螃蟹赋予人的特质。如以“铁甲长戈死未忘”,把蟹壳比作铁甲,蟹螯蟹脚比作长戈,塑造出螃蟹至死不忘战斗的斗士形象,赋予螃蟹战斗精神,使诗歌形象鲜明生动,借物喻人,展现出作者的叛逆精神。
3. 分段赏析
林黛玉的《螃蟹咏》起笔便气势非凡,开篇便是“铁甲长戈死未忘”,毫不吝啬地盛赞螃蟹那永不言弃的战斗精神。在林黛玉丰富的想象中,坚硬的蟹壳如同坚固的铁甲,蟹螯与蟹脚恰似锐利的长戈,而且即便生命消逝,螃蟹也未忘却这些战斗的武器。如此一来,螃蟹摇身一变,成了一位身披战甲、手持长戈,直至生命尽头仍坚守战斗的英勇斗士。拟人化手法的精妙运用,让诗歌中螃蟹的形象愈发鲜明生动,也赋予了螃蟹坚定不移、至死不渝的战斗意志。诗歌的开头,恰似晴天霹雳,突如其来,令人读罢不禁为之震撼。实际上,林黛玉笔下螃蟹的这般表现,正是她自身叛逆性格的生动写照。此诗既为“持螯赏桂”而作,自然要紧扣这一主题来铺陈笔墨。因此,从第二句起,诗的笔触便转向了“持鳌赏桂”的情景描绘。林黛玉似乎有意与宝玉的诗作相呼应,诗中“堆盘色相喜先尝”一句,与宝玉的“泼醋擂姜兴欲狂”形成巧妙对应。紧接着,她同样兴致勃勃地对蟹螯内如“嫩玉”般鲜嫩的白肉,蟹壳内似“红脂”般鼓胀的橙红色蟹黄,以及那诱人的八只蟹脚的多肉之态等,给予了高度赞美。甚至豪情满怀地呼喊出“助情谁劝我千觞”,欲借美酒助兴,这与宝玉那贪馋无忌,写下“饕餮王孙应有酒”时的表现如出一辙。宝玉在诗中以“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来自嘲,并不以满足口腹之欲为错,而黛玉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将这归结为“对斯佳品酬佳节”。她觉得在“桂拂清风菊带霜”这般美好的时节,持螯赏桂无疑是一件高雅至极的事情。由此可见,二人在思想情感上心心相印,情趣相投。
4. 作品点评
品读黛玉的这首诗,不难发现,她的性格并非单一无趣。曹雪芹在刻画她与宝玉基于共同叛逆思想之上的爱情时,着重展现的是她的多愁善感,反映出封建势力压迫下的悲凉现实以及她对爱情理想的迷茫与不自信。然而,林黛玉并非总是沉浸在哀愁之中,她也有欢乐兴奋、热情似火的时刻。一方面,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偶尔爱耍小性子、生闷气;但另一方面,她本质上仍是一个天真烂漫、聪慧纯洁、直爽率真的少女。她的这首诗,情感真挚热烈,风格率直明快,便是有力的证明。曹雪芹为我们展现出的黛玉,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鲜活少女形象。
# 黛玉的这首七律,若仅仅作为诗孤立地看,实在算不得好诗。但是作为小说人物诗,就其对刻画黛玉以及宝玉、宝钗的性格而论,却是令人击掌称妙的。
现代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学原《红楼梦诗歌精华》
上一篇:清·曹雪芹《姽婳词》
下一篇:清·曹雪芹《石上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