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óng
dòu

朝代:清作者:曹雪芹浏览量:3
jìn
xiāng
xuè
lèi
pāo
hóng
dòu
kāi
wán
chūn
liǔ
chūn
huā
mǎn
huà
lóu
shuì
wěn
shā
chuāng
fēng
huáng
hūn
hòu
wàng
liǎo
xīn
chóu
jiù
chóu
yàn
xià
jīn
chún
mǎn
hóu
zhào
jiàn
líng
huā
jìng
xíng
róng
shòu
zhǎn
kāi
de
méi
tóu
ái
míng
de
gēng
lòu
qià
biàn
便
zhē
zhù
de
qīng
shān
yǐn
yǐn
liú
duàn
de
绿
shuǐ
yōu
yōu

译文

相思的血泪像红豆一样滴不完、抛不尽,春天的杨柳和花朵在画楼前开也开不完。在风雨中的黄昏后,纱窗内的我怎么也睡不踏实,因为我忘不了旧愁加上新愁。吃不下去珍美的饭食菜肴,堵在喉咙里;看不到菱花镜里面的容貌也已经消瘦。舒展不开的眉头,在更漏声中熬着等待不到天亮。呀!就像那遮也遮不住的隐隐青山,流也流不尽的悠悠绿水。

逐句剖析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相思的血泪像红豆一样滴不完、抛不尽,

# 红豆:做相思之意。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春天的杨柳和花朵在画楼前开也开不完。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在风雨中的黄昏后,纱窗内的我怎么也睡不踏实,

# 睡不稳:睡不踏实。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因为我忘不了旧愁加上新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吃不下去珍美的饭食菜肴,堵在喉咙里;

# 金莼:到江南,莼菜应市。莼菜,在我国很早就被视为珍贵食品。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看不到菱花镜里面的容貌也已经消瘦。

"展不开的眉头":舒展不开的眉头,

# 展:舒展。

"捱不明的更漏":在更漏声中熬着等待不到天亮。

# 明:天亮。

"呀":呀!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就像那遮也遮不住的隐隐青山,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流也流不尽的悠悠绿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红豆曲》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首抒情小曲,在《红楼梦》中作为插曲出现。这首作品以“红豆”为意象,通过细腻的音乐语言和婉转的曲调,描绘了深陷相思之苦的痴情儿女形象。全曲以“滴不尽相思血泪”开篇,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辗转难眠、茶饭不思的相思情态,最终以“青山隐隐,绿水悠悠”作结,将个人愁绪升华为永恒的思念。作品在音乐处理上独具匠心,通过编钟、三弦等乐器的巧妙运用,以及旋律的起伏变化,生动再现了宝玉边击边唱的情景。整首曲子情感真挚,曲调优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红豆曲》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的经典作品。这首作品在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作为重要插曲出现,全剧共有两次演绎:首次出现在贾宝玉与薛蟠等人宴饮的场景中,第二次则安排在贾府被抄家后的情节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曲,也是一首闺怨曲。通过描写滴不完的相思泪、开不尽的春花、睡不稳的夜晚等日常细节,展现了女子因思念而茶饭不思、日渐消瘦的情状,表达了深切的相思之苦与哀愁。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将连绵青山与悠悠绿水作为抒情载体,把无形的相思愁绪寄托在具象的山水意象中,使抽象情感具体可感。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以繁花似锦的春景,反衬“咽不下玉粒金莼”的愁苦心境,通过强烈对比增强艺术感染力。对偶:“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与“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形成工整对仗,前句直抒胸臆写相思之苦,后句以景衬情写春色满园,通过对比突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

3. 分段赏析

开篇第一句唱到“抛红豆”时,音调陡然升高,将词句中蕴含的悲苦情绪烘托得更为浓烈。第二句在旋律走向上与首句相呼应,保持着相似的节奏韵律,但音调略有收敛,配乐也更为含蓄,使得整段音乐在忧愁中更添几分无可奈何的意味。红豆自古就被视为寄托相思之情的信物,曲中以“红豆”开篇,点明全篇主旨。那“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的唱词,道尽了有情人饱受相思煎熬的苦楚。画楼外春去春又来,花开花又落,而楼中人却只能以泪洗面,日复一日地承受着这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哀愁,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前两句之后,乐曲自然地转入一段过渡性的乐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段过渡乐句里巧妙地加入了一声清脆的编钟敲击,这个音效处理得恰到好处,仿佛让听众能够真切地看到宝玉一边轻轻敲击着碗碟,一边深情吟唱的画面,整个场景顿时变得栩栩如生。接下来的“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这两句歌词,继续深入刻画着陷入相思之苦的痴情儿女形象。在黄昏时分,窗外风雨交加,雨点急促地敲打着纱窗,而窗内的人儿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新添的愁绪与往日的忧伤交织在一起,如同窗外的风雨般无情地袭来。这两句的旋律编排和伴奏配器都延续了前两句吸收地方戏曲特色的创作手法。不过与前两句中三弦只是间或拨动、作为点缀不同,在这两句中,三弦成为了主要的伴奏乐器,完整地贯穿始终,使得乐曲的地方特色更加鲜明突出,听起来别具韵味。从旋律走向来看,这两句可以视作主题旋律的变奏发展,尤其是“忘不了新愁与旧愁”这一句,旋律转入了大调,使曲调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变化,让人感受到一种缠绵悱恻、愁肠百转的复杂情感。“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这两句在音乐处理上沿用了开篇的旋律框架,配乐也保持了最初的风格。由于这两句与起始两句在内容上相互呼应,因此在曲调上采用重复的手法既合乎曲牌规范,又显得自然妥帖。“玉粒金莼”在这里代指精美的饭食,生动展现了为情所困的痴心人儿,面对珍馐美味却难以下咽,整日无心饮食、懒于梳妆,日渐消瘦的面容在菱花镜中都不忍直视。此处的哀愁情绪较之前更为浓重,对演唱者的情感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将这份日益深重的相思之苦通过歌声真切地传达出来。七八句在又一声清脆的编钟敲击后展开,乐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这两句的旋律线条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为浓烈,伴奏中加入了多把二胡的合奏,使音乐节奏逐渐加快。这里的“更漏”指的是古代用来计时的器具。陷入相思的痴情人儿整日愁眉不展,夜晚辗转难眠,只盼望着报晓的更漏声能早些响起。随着一声发自肺腑的叹息“呀”,乐曲推向了情感的最高点。这样的情感发展水到渠成,这一声叹息,既像是宝玉情难自禁的感叹,也道出了天下所有为情所困之人的心声,可谓神来之笔。最后两句“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将整首曲子推向了情感的最高点。陷入相思的痴情人儿,他们的思念之情没有尽头,心中的愁绪也难以消散,就像那无法被遮蔽的青山一样连绵不绝,又如同永不停息的绿水一般奔流不止。在这两句的旋律处理上,作曲家减少了之前那种哀怨悲切的音调,转而采用更加舒展开阔的曲调,让人仿佛真的看到了层峦叠嶂的青山和蜿蜒流淌的绿水。配乐部分特别加入了高音区的弦乐演奏,使得整体氛围更加浓郁动人,令人既陶醉其中又不禁黯然神伤。乐曲最后将“绿水悠悠”这句歌词重复演唱了两遍,更加强化了这种绵长不绝的意境。

4. 作品点评

这段旋律的节奏和配乐明显借鉴了地方曲艺特色,既保留了《红豆曲》"小曲"的本真韵味,又赋予其生动亲切的表现力,仿佛宝玉就在眼前吟唱,可见作曲者的匠心独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陈维崧《汴梁城内有李师师巷经过感赋》

下一篇: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