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灯市荡春烟":满城灯火荡漾着一片春烟,
"宝月沉沉隔海天":天色阴沉,月亮隐在海天的那边。
"看到六鳌仙有泪":看到鳌山灯彩,引起了仙人流泪,
# 看到六鳌仙有泪:鳌同鼇,《列子·汤问》:“龙伯之国有大人,一钓而连六鳌”,又《摭遗》:“李白自称海上钓鳌客,谒宰相问他:“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为钩线?”后来诗家就常用钓鳌客来比喻豪迈有为的人。这里借指鳌山,是把灯彩迭成山的形状;仙是作者自比,因看鳌山灯彩联想到后句的神山沦没而伤心流泪。
"神山沦没已三年":海外的神山已经沉沦三年!
# 神山:《史记·秦始皇纪》:“海中有三神仙: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这里指台湾岛。
"三年此夕月无光":三年后的今夜天空不见月光,
"明月多应在故乡":美丽的月亮大概在台湾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想到海天之外去寻找明月,
"五更飞梦渡鲲洋":半夜里做梦,神魂飞渡重洋。
# 鲲洋:台湾南部有海口名七鲲身台湾岛,鲲洋,指台湾海峡。,五更:以前把一夜分成五更,一更大约两小时,此处指深夜。
晚清诗人、教育家
丘逢甲(1864~1912),晚清诗人、教育家。字仙根,号蛰庵、仲阏,别署仓海君、南武山人,台湾彰化人。光绪进士,官工部主事。曾讲学台中、台南各书院。甲午战争起,督办团练抗击日军,兵败内渡广东,创办学校推行新学。曾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谘议局副议长等职,民国成立后赴南京,被举为参议员。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悲壮苍凉,接近杜甫、陆游、元好问,为近代诗界革命派大家。丘逢甲与黄遵宪、丁日昌、何如璋并称为“岭东四先生”。梁启超赞誉其为“诗界革命巨子”“天下健者”。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柏庄诗草》。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句“满城灯市荡春烟”描绘出元夕之时,满城灯火辉煌,春烟袅袅飘荡的热闹场景。次句“宝月沉沉隔海天”,“宝月”本应高悬天空,如今却“沉沉隔海天”,通过强烈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月不得见的遗憾与失落。“看到六鳌仙有泪”,诗人巧用神话典故,以仙人之泪,传达出内心的悲痛。末句“神山沦没已三年”,点明悲痛缘由,原来国土沦陷已达三年之久,借“神山沦没”暗指国家山河破碎,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与悲痛。第二首:开篇“三年此夕月无光”,直接点明连续三年元夕无月,突出内心的愁绪在岁月中不断累积。“明月多应在故乡”,将对月的期盼与对故乡的思念紧密相连,在作者心中,故乡的明月似乎承载着更多的情感与寄托。“欲向海天寻月去”,一个“欲”字,生动地表现出作者急切渴望寻找心中明月的心情,而“海天”二字又增添了寻找之路的渺茫。尾句“五更飞梦渡鲲洋”,借助梦境,在虚幻中跨越重洋去追寻明月,更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与渴望回归的急切心情。整首诗借元夕无月之景,抒发深沉的家国之思与故园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上一篇:清·吴伟业《捉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