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未开樽句未裁":酒尚未动,诗还未成,
# 句未裁:诗未做。裁:裁夺,构思推敲。,开樽:动杯,开始喝酒。樽:酒杯。
"寻春问腊到蓬莱":寻春光求腊梅来到仙境蓬莱。
# 蓬莱:以比出家人妙玉所居的栊翠庵。,寻春问腊:即乞红梅。以“春”点红,以“腊”点梅。
"不求大士瓶中露":不是乞求观音菩萨瓶中的甘露,
# 大士:指观世音菩萨。佛教宣传以为她的净瓶中盛有甘露,可救灾厄。这里以观世音比妙玉。
"为乞孀娥槛外梅":只为求得嫦娥门外的红梅。
# 槛外:栏杆之外。又与妙玉自称“槛外人”巧合,所以林黛玉说:“凑巧而已。”(据《红楼梦》庚辰本)这句话,在《红楼梦》程高本中改为“小巧而已”,也是不细察原意的妄改。,孀娥:即嫦娥,比妙玉。
"入世冷挑红雪去":顶寒风冒瑞雪,我在人世间寻寻觅览,
# 入世冷挑红雪去:“入世”二句:这两句是诗歌的特殊修辞句法,将栊翠庵比喻为仙境,折了梅回“去”称“入世”,“来”到庵里乞梅称“离尘”。梅称“冷香”,所以分“冷”、“香”于两句中。“挑红雪”、“割紫云”都喻折红梅。宋代毛滂《红梅》诗:“深将绛雪点寒枝。”唐代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踏天磨刀割紫云。”
"离尘香割紫云来":至仙境折得红梅再归来。
# 紫云:李贺的诗原喻紫色石。
"槎枒谁惜诗肩瘦":被冻得瑟瑟发抖,谁来可怜我这文弱诗人,
# 槎枒谁惜诗肩瘦:意即“谁惜诗人瘦肩槎枒”。槎枒:亦作“楂枒”、“查牙”,形容瘦骨嶙峋的样子。这里是说因冷耸肩,写诗者踏雪冒寒往来。苏轼《是日宿水陆寺》诗:“遥想后身穿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
"衣上犹沾佛院苔":衣服上还沾着佛院的青苔呢。
# 佛院苔:指栊翠庵的青苔。这句是以诗的语言说他在归途中尚念念不忘佛院之清幽。诗文中多以“苔”写幽静。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访妙玉乞红梅》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兼叙事题材的诗。全诗以“乞红梅”一事为脉络,既借梅喻人,寄寓高洁之志,又以事言情,勾勒出贵族雅集的文士风范,更暗含对超然物外精神的向往,堪称咏物与叙事之典范。诗中以宝玉之眼,叙写踏雪寻梅之雅事,尽显中国古代贵族生活的诗意与雅趣。
2. 写作手法
对比:颔联“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中,“不求”与“为乞”形成鲜明对比,既强烈凸显出作者急切渴望乞得红梅的心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对红梅的喜爱之情;同时,此联亦暗含深意,隐喻贾宝玉选择出家并非为了修佛证道,而是意图借此逃避尘世的纷扰与现实的桎梏。比喻:颈联“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中“挑红雪”“割紫云”都比喻折红梅,将视觉、触觉、嗅觉融为一体,既描绘了红梅的形态与香气,又隐喻了宝玉从尘世到超凡的精神历程。
3. 分段赏析
首联“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点明了宝玉前往妙玉所居栊翠庵折梅的背景情境。黛玉品评此联时,称首句“起的平平”,而次句则“有些意思了”。宝玉此处不直言乞取红梅,而是以“寻春问腊”委婉道来,“春”暗喻红梅之艳,“腊”直指梅花本身,韵味悠长;更将妙玉的栊翠庵比作“蓬莱”,含蓄地勾勒出妙玉超脱尘世的修行者形象。颔联“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对仗工整严谨。“不求”与“为乞”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凸显了宝玉乞取红梅的急切心境,更流露出对红梅的深切喜爱;同时,亦隐喻了贾宝玉出家并非为求佛道,而是为逃避现实纷扰。颈联“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比喻运用精妙绝伦。“挑红雪”“割紫云”皆喻折取红梅之景;将自庵中携梅而归称作“入世”,赴庵求梅谓之“离尘”,且“梅称冷香”巧妙嵌入两句之中,构思奇巧,堪称全诗最为精彩之联。尾联“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蕴含深意,伏笔精妙。宝玉描绘自己在寒风中踏雪寻梅,归来时“衣上犹沾佛院苔”,既念念不忘佛院之清幽,亦暗示其对妙玉的清净之地满怀向往,为日后出家的结局埋下伏笔。
4. 作品点评
此诗字里行间尽显性情之真。“入世”与“离尘”的表述,不禁让人联想到贾宝玉的身世渊源与最终归宿。诗中“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之句,暗示贾宝玉日后出家,并非一心向佛、追求修行圆满,而是渴望挣脱现实枷锁,遁入超脱尘世的境界。全诗情节铺设精巧,结构严谨有序,营造出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上一篇:清·袁枚《随园记》
下一篇:清·查慎行《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