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an
shǒu
huà
zhàng
jué

朝代:清作者:谭嗣同浏览量:3
miào
shǒu
kōng
kōng
gǎn
suì
huá
tiān
fēng
chuī
luò
chì
chéng
xiá
yīng
shí
西
lái
xiào
wéi
niān
guì
huā

译文

技艺高超之人面对时光流逝心生感慨,天风吹散了赤城山畔绚丽的云霞。既已领悟佛法的深意,又何必执着,唯有含笑轻拈那象征富贵的牡丹花。

逐句剖析

"妙手空空感岁华":技艺高超之人面对时光流逝心生感慨,

"天风吹落赤城霞":天风吹散了赤城山畔绚丽的云霞。

"不应既识西来意":既已领悟佛法的深意,又何必执着,

"一笑惟拈富贵花":唯有含笑轻拈那象征富贵的牡丹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牡丹佛手画幛七绝》是晚清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围绕“富贵花”展开,先以“妙手空空感岁华”感慨时光流逝;接着用“天风吹落赤城霞”的绚丽景象烘托氛围。后两句笔锋一转,“不应既识西来意”似在提醒不必拘泥于表面理解,“一笑惟拈富贵花”则以轻松姿态收束,借牡丹这一传统象征富贵的意象,传递出对生活超然的豁达。全诗语言通俗自然,通过写景与议论结合的手法,将时光感慨与人生感悟融合,在简短篇幅中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思考,情感真挚而富有意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1865~1898),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等,祖籍湖南浏阳。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其诗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主要著作有《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思纬氤氲台短书》《仁学》等,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写于19世纪末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化的时期,当时谭嗣同正积极参与维新变法的实践,思想也趋于成熟。他通过题画诗的形式,把佛教里的道理和日常能见到的事物意象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维新派的知识分子在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相互碰撞时的精神追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题画诗,通过对“富贵花”的题咏,融合佛教哲理与世俗意象,介绍了维新派知识分子谭嗣同在19世纪末中国社会变革前夕、思想成熟期,面对传统与现代价值碰撞时的精神探索。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妙手空空感岁华,天风吹落赤城霞”通过“人物和自然”的意象,既勾勒出画作本身的意境,又隐喻诗人对历史兴衰与人生短暂的感慨。起兴:首句“妙手空空感岁华”以艺术创作与自然景象起兴,引出后文对“富贵花”的哲思。用典:“妙手空空感岁华”,“妙手空空”化用《庄子·天地》“大巧若拙”及禅宗“空”的思想。原指技艺臻于化境后的返璞归真,诗中暗喻超脱世俗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呼应谭嗣同“冲决网罗”的维新思想。对比:末句“一笑惟拈富贵花”,“富贵花”与前三句的“空空”“天风”“西来意”形成鲜明对比。牡丹象征世俗荣华,而“拈花一笑”则源自禅宗“拈花微笑”的公案,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夷。这种对比不仅强化了批判力度,更凸显了诗人“舍形悦影”的精神境界,宁守清贫,不堕俗流。象征:“一笑惟拈富贵花”,“富贵花”象征腐朽的官僚体系与保守势力。

3. 分段赏析

首句“妙手空空感岁华”,“妙手空空”既赞作画者技艺高超,又暗含对时光易逝的微妙感慨。“感岁华”三字点题,将观画者的思绪拉向对岁月流转的体悟,面对精妙画作,既惊叹笔底生花之能,又因“岁华”流逝而生怅惘,开篇即奠定情感基调。次句“天风吹落赤城霞”笔锋转向画面本身。“天风”二字赋予云霞以动态,仿佛高空之风裹挟着赤城山的绚烂霞光,被“吹落”于画幛之上。此句以奇崛想象渲染画境之美,赤霞的热烈与“天风”的灵动,共同勾勒出一幅超尘却又鲜活的画面,既写画境之妙,亦暗衬画者胸有丘壑的气度。第三句“不应既识西来意”转折递进。“西来意”本为禅门话头,指佛法大意或人生真谛,此处或喻指对生命本质的领悟。“不应既识”似自嘲又似反诘:若已参透禅机,又怎会执着于“感岁华”的怅然?此句以禅理破执,在时光感慨中注入哲思,将情感从怅惘推向释然。尾句“一笑惟拈富贵花”收束全诗,意境豁然开朗。“富贵花”代指牡丹(传统意象中牡丹象征富贵),画中牡丹静立,观画者却以“一笑”相对,不再纠结于岁华流逝的遗憾,亦不困于禅机的玄奥,仅以从容之态轻拈“富贵花”,将时光、禅意与世俗符号融于这一笑中。看似浅淡的动作,实则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生命的通透:富贵未必是执念,从容方是真意。

4. 作品点评

诗里的“富贵花”既指牡丹在世俗中的象征意义,又关联佛教“拈花微笑”的典故,显示出作者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创作特点。诗的末句“一笑惟拈”那种淡然的样子,体现出维新人士超越现实困境的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梁启超《浪淘沙 》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