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辘轳鸣":辘轳发出声响,
"秋风晚":秋风在傍晚吹拂,
"寒日荒荒下秋苑":寒冷的太阳在荒凉的秋苑上空落下。
"辘轳鸣":辘轳声响起,
"井水寒":井里的水透着寒意,
"三更络绎啼井栏":三更时分,(不知何物)接连不断地在井栏边啼叫。
"鸳鸯憔悴不成双":鸳鸯面容憔悴,无法成双成对,
"两雌一雄鸣铿锵":两只雌鸳鸯和一只雄鸳鸯发出铿锵的叫声。
"哀鸣声何长":哀怨的鸣叫声多么悠长,
"飞飞入银塘":(鸳鸯)飞着进入了银塘。
"银塘浅":银塘的水变浅了,
"翠带结":翠带相互纠结。
"塘水枯":塘水干涸了,
"带不绝":但翠带却没有断绝。
"愁魂夜啸缺月低":忧愁的魂魄在夜里呼啸,残缺的月亮低垂,
"惊起城头乌磔磔":惊起了城头上“磔磔”叫的乌鸦。
"城头乌":城头上的乌鸦,
"朝朝饮水鸳鸯湖":每天都到鸳鸯湖饮水。
"曾见莲底鸳鸯日来往":曾经看见莲花底下鸳鸯每天来来往往,
"忘却罗敷犹有夫":(这里的鸳鸯)忘了罗敷是有丈夫的(暗指情感纠葛)。
"夫怒啄雄":雌鸳鸯的丈夫愤怒地啄雄鸳鸯,
"雄去何栖":雄鸳鸯离去后到哪里栖息呢,
"翩然归来":雄鸳鸯翩然归来,
"闭此幽闺":躲进这幽静的闺房(此处以鸳鸯喻人)。
"幽闺匿迹那可久":在这幽闺中隐匿踪迹怎么能长久呢,
"花里秦宫君知否":花丛中的秦宫之事,你知道吗?
"不如万古一丘":不如(死后)同在一座坟墓里,
"长偕三百首":永远相伴。
"幽闺人去灯光寂":幽闺中的人离去了,灯光也寂静了,
"照见罗帏泪痕湿":灯光照着罗帐,上面泪痕湿润。
"同穴居然愿不虚":居然实现了同葬一穴的愿望,没有落空,
"岁岁春风土花碧":每年春风吹过,墓上的土花一片碧绿。
"并蒂不必莲":并蒂之花未必是莲花,
"连理不必木":连理之枝未必是树木,
"痴骨千年同一束":痴情的尸骨千年都在一起。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1865~1898),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等,祖籍湖南浏阳。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其诗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主要著作有《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思纬氤氲台短书》《仁学》等,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1. 分段赏析
开头至“飞飞入银塘”:“辘轳鸣,秋风晚,寒日荒荒下秋苑。辘轳鸣,井水寒,三更络绎啼井栏。鸳鸯憔悴不成双,两雌一雄鸣铿锵。哀鸣声何长,飞飞入银塘。”开篇描绘秋夜荒苑,辘轳声在秋风中回荡,寒日映照荒苑,渲染出凄凉氛围。三更时分,辘轳声与鸳鸯在井栏边的啼叫声交织,引出憔悴不成双的鸳鸯,它们发出铿锵哀鸣,而后飞入银塘,为故事展开做铺垫,展现出鸳鸯的悲惨处境。“银塘浅”至“惊起城头乌磔磔”:“银塘浅,翠带结。塘水枯,带不绝。愁魂夜啸缺月低,惊起城头乌磔磔。”描写银塘水浅,塘边翠带纠结,即便塘水干枯,翠带依然不绝,象征着鸳鸯爱情的坚韧。然而,愁魂在夜月低悬时悲啸,惊起城头乌鸦,进一步渲染了悲伤、凄凉的氛围,暗示鸳鸯爱情面临的困境。“城头乌”至“闭此幽闺”:“城头乌,朝朝饮水鸳鸯湖。曾见莲底鸳鸯日来往,忘却罗敷犹有夫。夫怒啄雄,雄去何栖,翩然归来,闭此幽闺。”借城头乌见证鸳鸯往日的亲密,引出“罗敷有夫”的典故,暗示封建礼教的存在。“夫怒啄雄”描绘雄鸳鸯受驱赶,展现封建礼教对爱情的破坏。雄鸳鸯归来躲入幽闺,体现其无奈与对爱情的执着。“幽闺匿迹那可久”至结尾:“幽闺匿迹那可久,花里秦宫君知否?不如万古一丘,长偕三百首。幽闺人去灯光寂,照见罗帏泪痕湿。同穴居然愿不虚,岁岁春风土花碧。并蒂不必莲,连理不必木,痴骨千年同一束。”表达幽闺藏匿并非长久之计,以“花里秦宫”暗示封建礼教下爱情难以长久隐藏。诗人感慨不如死后同葬一丘,像《诗经》中众多爱情故事一样永恒。幽闺人离去后,灯光寂寥,罗帏泪痕,表达对爱情悲剧的同情。最后强调真挚爱情不在乎形式,即便千年,痴情者的尸骨也愿同聚一束,深化对真挚爱情的向往主题。
上一篇:清·曾国藩《岁暮杂感十首其一》
下一篇:清·吴兰修《卜算子·绿翦一窗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