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生机转化钧":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断的运动发展,
# 化:造化,即大自然。
"天工人巧日争新":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
"预支五百年新意":即使能预支五百年的新意作诗,
"到了千年又觉陈":到了一千年又觉得陈旧了。
# 陈:旧的,时间久的。
“乾隆三大家”之一
赵翼(1727~1814),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耘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后辞官,主讲安定书院,专心著述。赵翼是清代中期三大文学诗人之一,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也称“江右三大家”,还与袁枚、张问陶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他工诗善文,尤长于史学,考据精赅,与钱大昕、王鸣盛并称“三大史学家”。他论诗主张“独创”,力反摹拟。其诗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咏史、怀古诗出众,诗风趣谐俗,博洽典赡,议论精深警辟,风格雄丽豪健,造语浅近流畅。主要作品有《陔余丛考》《后园居诗》《论诗》等。著有《瓯北集》《瓯北诗话》等。
1. 分段赏析
“满眼生机转化钧”一句以宏阔的视野描绘自然造化的动态规律。“转化钧”巧用制陶转轮的意象,将抽象的历史进程具象为可见的机械运动:如同陶轮永不停歇的旋转,大自然以钧器般的力量推动万物更迭,满目生机实为永恒运动的外显。这种将哲学思辨转化为视觉意象的手法,使诗歌开篇即形成震撼的时空纵深感。“天工人巧日争新”通过二元对立结构揭示创新本质。“天工”象征自然造化之力,与“人巧”代表的人类智慧形成张力关系,而“争新”的动词选择极具侵略性——既暗含天人竞速的紧迫感,又暗示创新是突破自然局限的主动作为。此句将诗歌论题从自然规律推演至人类文明层面,为下文的历史纵深论述奠基。“预支五百年新意”以超现实的时间预设构建哲学悖论。诗人故意选用金融术语“预支”,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可量化的时间资本,这种看似荒诞的假设实则揭示创作规律:任何先锋探索终将被时间解构。数字“五百”与下句“千年”构成精妙的时间梯度,使抽象的创新时效性获得具体刻度。“到了千年又觉陈”在时间维度完成创新价值的辩证解构。“千年”既是实指更迭周期,更是文学史观的隐喻载体。该句通过新陈转化的必然性,将创新从技术层面提升至历史哲学高度——创新不在于价值,而在于推动时代前进的阶段,这认知突破了文论中追求不朽的观点。
下一篇:清·宋琬《蝶恋花·旅月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