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崖山一线斜":海角边崖山那一带,山河破碎如线般倾斜,
# 崖山:即厓山。亦称厓门山、崖门。
"从今也不属中华":从今往后,这大好河山不再属于中华正统。
"更无鱼腹捐躯地":如今再也没有像屈原投江那样捐躯报国之地,
# 鱼腹:鱼的腹腔。
"况有龙涎泛海槎":更何况海上还有异族的船只肆意往来穿梭。
# 海槎:用来渡海的木筏。,龙涎:龙涎,是古人传说中的龙的唾液,亦有龙涎香(抹香鲸消化系统所产生)龙涎井和龙涎酒等。
"望断关河非汉帜":望穿关河,再也不见汉族的旗帜高高飘扬,
# 汉帜:刘邦军队的旗帜。
"吹残日月是胡笳":吹奏着的胡笳声,吹尽了明朝曾经的日月光辉。
# 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管乐器,传说由张骞从西域传入,魏鼓吹乐中常用之。
"嫦娥老大无归处":嫦娥已然老去,却没有了归依之所,
# 嫦娥:这里作者自指。
"独倚银轮哭桂花":只能独自倚靠在明月旁,对着象征明朝的桂花哭泣。
# 桂花:隐指桂王。,银轮:比喻圆月。
明末清初诗人、学者,“江左三大家”之一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诗人、学者。字受之,一字牧斋,学者称虞山先生,苏州常熟(今属江苏)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崇祯时为礼部右侍郎。钱谦益为明清之际文坛领袖,其论文既重学养,亦主性情,力斥前后七子的模拟剽窃和竟陵派的僻仄冷涩。其诗名尤盛,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编有《列朝诗集》。今人钱仲联有校点本《钱牧斋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全诗描绘了南明覆灭的凄凉景象,借崖山之典象征南明终结,以反用屈原典故叹忠臣末路,直陈清兵旗帜声响示山河沦陷,借前人诗句表自身暮年面对桂王被杀的绝望悲恸,抒发了诗人对故国覆灭的沉痛悲愤与哀伤。
2. 写作手法
化用:“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化用崖山之战典故,该战标志南宋覆灭。此句借这一历史事件,暗指南明政权的终结,以古喻今,将南宋灭亡的沉重与南明覆灭的悲痛相勾连,使诗歌蕴含深厚历史感与家国之痛,借历史兴亡表达对南明覆灭的沉痛哀伤。
3. 分段赏析
首联:“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起笔看似轻描淡写,却蕴含着无尽的悲凉。“崖山”地处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大海中,地势险要,是南宋末年抗元的最后据点。南宋末,陆秀夫与张世杰奉赵昺坚守于此,最终元军攻陷,陆秀夫背负赵昺沉海,南宋覆灭。钱谦益选用这一典故,是因为明朝与宋朝皆亡于异族,二者命运相似。“一线斜”既描绘出崖山在地理上的偏远与孤悬,仿佛在历史的边缘摇摇欲坠,又暗示其作为南明最后依托的微弱与渺茫。“从今也不属中华”,直白地将南明覆灭、山河易主的残酷现实揭露出来。在古代,“中华”不仅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正统的象征。此句一出,诗人内心的沉痛与悲哀如汹涌暗流,表面的平淡与内心的波澜形成强烈反差,为全诗奠定了悲怆的基调。颔联:“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承接首联,进一步抒发悲痛。“鱼腹”反用《楚辞・渔父》中屈原的典故。屈原流放时,宁愿投身湘流葬身鱼腹,也不愿沾染世俗尘埃。宋末陆秀夫与赵昺亦是“鱼腹葬君臣”。然而,在诗人所处的时代,忠臣志士连效仿屈原、陆秀夫那般以死明志的地方都没有。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凸显出南明覆灭后,忠义之士报国无门、死亦无地的绝望。后句“况有龙涎泛海槎”,运用《星槎胜览》中番人驾海槎在龙涎屿采集香料的故事,暗喻清军在南海海域的掠夺与横行。“况”字强化了这种对比,在忠臣无处捐躯的悲凉之上,更添对清军肆虐的痛恨。诗句表意含蓄,却将诗人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于委婉中见深沉。颈联:“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相较于颔联的含蓄,此联直抒胸臆,尽显亡国之痛。诗人极目远眺,望遍大江南北的关河要塞,映入眼帘的皆是清军的旗帜,曾经代表汉族正统的“汉帜”已无处寻觅。“望断”二字,将诗人望穿秋水、满心期盼却终是失望的复杂心境展现得入木三分。“汉帜”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汉军插旗取胜的典故,此处却成了故国不再的象征。“吹残日月是胡笳”,“日月”合为“明”,象征明朝。胡笳的声音在曾经的大明山河中响起,意味着明朝的光辉被摧残殆尽,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胡笳之音,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着异族入侵带来的哀伤与凄凉,此句中,它更是如利刃般刺痛诗人的心,将亡国的惨痛直白地宣泄出来,大有《离骚》中那种疾痛叫呼的悲愤之感。尾联:“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此联化用罗浮《咏月》诗句,却蕴含更深寓意。“嫦娥老大”是诗人自比,彼时诗人已年逾八十,垂垂老矣。嫦娥奔月后无法回归,恰似诗人在南明覆灭后走投无路。一方面,南明桂王朝已灭亡,诗人想效忠却失去了对象;另一方面,他的弟子郑成功同年殁于台湾,失去了重要的精神寄托与可能的复国助力。而再度效力清廷,更是绝无可能,他对当年降清之举本就悔恨不已。“独倚银轮”,一个“独”字,将亡国亡君后诗人的孤寂、无依无靠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他在这世间成了孤魂,无人可诉、无处可依。“哭桂花”,“月中有桂树”,此处“桂花”暗指桂王。桂王被杀,如同月中桂树被斫,且桂王死而不能复生,诗人的悲痛远甚于嫦娥。“哭”之一字,饱含真诚与悲愤,是诗人在那个黑暗时代,内心痛苦与无奈的真实写照,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最高潮,令人读之黯然神伤。
4. 作品点评
《后秋兴一百零四首(其十三)》以真挚悲愤之情,抒发忠君爱国之志。诗中广引经史、神话传说典故,营造出沉郁悲凉之氛围,表意含蓄深远。此诗深得杜甫《秋兴八首》神髓,在展现遗民情怀的诗作中颇具代表性,彰显出不同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下一篇:清·赵翼《论诗五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