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荡离愁白日斜":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形容广阔或壮大。这里形容诗人离别京城时的无限愁绪。
"吟鞭东指即天涯":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 天涯:指诗人将要去的地方远离京城。,即:到。,东指:诗人由京返杭,起初一段路是向东走的。,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
# 落红:落花。后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化作春泥更护花":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培育花朵。
# 花:比喻国家。
"太行一脉走蝹蜿":太行山脉一脉蜿蜒曲折,
# 蜿:曲折起伏。,太行:太行山,纵贯河北、山西两省,北起拒马河谷,南至晋、豫边境黄河沿岸。
"莽莽畿西虎气蹲":莽莽苍苍的京西之地,山势如猛虎蹲伏。
# 虎气蹲:西山的山势像一头蹲着的猛虎。,畿西:京师的西面。
"送我摇鞭竟东去":它送我挥鞭向东而去,
"此山不语看中原":这座山默默无语地看着中原大地。
"只筹一缆十夫多":只算一根缆绳就需要十多个民夫来拉,
# 十夫多:十几个纤夫。,缆:系船的绳索。,筹:计数的竹牌,这里用为动词。
"细算千艘渡此河":细细算来,那么多艘船渡过这条河,要耗费多少人力啊。
"我亦曾穈太仓粟":我也曾享用过国家仓库里的粮食,
# 太仓粟:此指朝廷所给的官俸。
"夜闻邪许泪滂沱":夜里听到民夫们拉船的号子声,泪水滂沱而下。
# 滂沱:大雨。,邪许:劳动时共同出力所吆喝的号子声。
"故人横海拜将军":老朋友荣任横海将军,
"侧立南天未蒇勋":在南方边疆尚未建立卓越功勋。
"我有阴符三百字":我有兵书谋略三百字,
"蜡丸难寄惜雄文":却难以用蜡丸密封寄给他,可惜了这些雄文策论。
"九州生气恃风雷":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
# 恃:依靠。,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万马齐喑究可哀":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 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沉默,不说话。
"我劝天公重抖擞":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
# 抖擞:振作,奋发。,天公:造物主。
"不拘一格降人材":不要拘泥于一定的规格去降下更多的人才。
# 人材:人才。,降:降生,降临。
"陶潜酷似卧龙豪":陶渊明酷似诸葛亮一样豪爽,
"万古浔阳松菊高":千古以来浔阳的松树和菊花象征着他高尚的品格。
"莫信诗人竟平淡":不要相信诗人只是一味地平淡,
"二分梁甫一分骚":他的诗中二分有着诸葛亮《梁甫吟》的忧世之情,一分有着屈原《离骚》的悲愤之意。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以“白日斜”“落红”等意象为载体,将“浩荡离愁”的情感融入其中。夕阳西下的景象不仅烘托出离别时的萧瑟氛围,更隐喻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与诗人内心的愁绪、对现实的不满相互呼应;落花本是自然景物,诗人却赋予其情感,将自身的身世、志向寄托于“落红”,借落花“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状态,抒发即便辞官仍心系国家的情怀,实现了景与情、物与我的深度融合。意象组合: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天涯”“落红”“春泥”等意象层层叠加,“白日斜”以夕阳苍茫感烘托“浩荡离愁”,融入辞官离京的怅惘;“吟鞭东指”“天涯”既强化离别之愁,又藏挣脱束缚的洒脱,离愁中带豪放。“落红”“春泥”突破悲秋基调:落花虽凋零,却化作养分护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将离愁转化为对家国、后辈的奉献之心。象征:“白日斜”作为补语,既暗示时间流逝,又象征社会的衰败;“落红”更是核心象征意象,既代表诗人自身的离别与失意,又象征着即使脱离官场,仍要奉献自我的精神,多重象征意义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2. 分段赏析
其五:诗的前两句以抒情裹挟叙事,在深沉的感慨中激荡出豪放洒脱的气概。离别之际,心绪本就如潮涌般复杂:一方面,客居京城的岁月里,故友云集如星,往事缥缈如烟,此番一别,难免生出“浩荡离愁”,似有千斤重负压在心头;另一方面,挣脱了官场那无形的樊笼,终于能向着广阔天地“吟鞭东指”,回归自由的喜悦又如清风拂面,吹散了几分愁绪。你看那白日西斜,余晖漫洒,仿佛为离别镀上一层怅惘的暖色;而前路向天涯延展,又透着无限可能与壮阔,这两个画面一悲一喜,相反相成,恰如诗人当日的心境:既有对过往的眷恋,更有对未来的憧憬,种种情愫交织,凝成最真实的生命写照。诗的后两句则以落花为喻,在生动的形象中自然融入深邃的议论,将情感推向新的高度。诗人笔锋陡然一转,从个人的离别之情跃升至对家国的赤诚,反用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意涵,赋予“落红”全新的生命:那些脱离花枝的花瓣,并非无情的弃物,即便零落成泥,也甘愿化作春日的沃土,默默滋养新的花朵。这份“不为独香,而为护花”的胸怀,正是诗人心境的写照,即便脱离官场,他的目光始终未离开家国山河,那份报国之志从未因境遇变迁而稍减。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早已超越了个人的悲欢,成为他至死牵挂家国的明证。那落花的意象里,藏着的是不坠的壮怀,是即便身处江湖、仍以热血温暖山河的担当,让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赤子之心。其八:“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用“蝹蜿”“莽莽”等叠词,勾勒山脉蜿蜒磅礴之态,以“虎气蹲”喻其威严,象征王朝的地理屏障与潜在力量。后两句“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笔锋一转,写自己策马东行,而太行静默“看中原”,以山的“不语”反衬诗人对中原危机的忧虑——山川无言,却见证着时局动荡,暗含对朝廷忽视边疆的隐忧,借山水意象寄托家国情怀。其八十三(五月十二日抵淮埔作):“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用具体数字“一缆十夫”“千艘渡”,直白展现民夫牵拉漕船的繁重劳役,以写实手法铺陈民生疾苦。后两句“我亦曾穈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诗人以食朝廷俸禄的官员身份自剖,听闻民夫号子(“邪许”)而泪下,将个人愧疚与对百姓的同情交织,语言质朴却极具冲击力,通过“算”与“闻”的细节,将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紧密联结。其八十七:“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提及友人官拜将军却未在南方边疆建功,“侧立”二字暗含对清廷军事决策的无奈,也为友人壮志未酬而叹。后两句“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借“阴符”(兵书)自比谋略,以“蜡丸难寄”喻指献策无路,将怀才不遇的悲愤凝于“惜雄文”三字,用典故与比喻交织,既痛惜才华被埋没,也隐晦批判朝廷闭塞,情感沉郁而悲愤。其一百二十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以“风雷”喻指打破禁锢的变革力量,用“万马齐喑”夸张描绘思想沉寂的社会现状,对比中见痛斥。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以浪漫笔触直抒胸臆,表面呼吁“天公”,实则期盼朝廷打破科举禁锢,广纳贤才。全诗语言犀利,比喻大胆,将对时代的批判与对人才的渴求熔铸为振聋发聩的呐喊,极具感染力。其一百三十:“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将陶渊明与诸葛亮并论,打破其“隐逸平淡”的刻板印象,以“松菊”象征其高洁品格,又以“卧龙豪”突出其内在豪情。后两句“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用“梁甫”(诸葛亮《梁甫吟》,含忧世之情)与“骚”(屈原《离骚》,喻悲愤)解构陶诗,指出其平淡表象下的家国忧思。诗人借评古人,暗讽时人忽视文人的现实关怀,呼吁重拾济世精神,用典巧妙,立意深刻。
上一篇:清·宋琬《蝶恋花·旅月怀人》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河传·春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