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ěi
yín
·
·
绿
zhū

朝代:清作者:曹雪芹浏览量:3
míng
zhū
pāo
céng
shí
wèi
zhòng
jiāo
ráo
dōu
yuán
wán
qián
shēng
zào
gèng
yǒu
tóng
guī
wèi
liáo

译文

豪门大富把明珠当瓦砾一样抛掉,石崇哪里看重过绿珠的美丽姣俏?福气都只因为是前生所造就注定,更有同归一道可安慰死后的寂寥。

逐句剖析

"瓦砾明珠一例抛":豪门大富把明珠当瓦砾一样抛掉,

# 瓦砾明珠一例抛:把明珠(喻绿珠)当作瓦砾一样地抛弃。石崇曾与王恺斗富,随手用铁如意击碎王恺的二尺多高的珊瑚宝树,而把自己的三四尺高的赔他。所以这样设喻。

"何曾石尉重娇娆":石崇哪里看重过绿珠的美丽姣俏?

# 娇娆:美丽的女子,指绿珠。,石尉:即石崇,他曾任散骑常侍、侍中,出领南蛮校尉,故称石尉。

"都缘顽福前生造":福气都只因为是前生所造就注定,

# 都缘顽福前生造:“都缘”二句:绿珠跳楼死去后,石崇也一家被杀。诗说他还是有前生注定的厚福的,因为尚有绿珠与他同归地府,可以慰其寂寞。以悲剧为有福,即书中所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缘:因为。顽福:如同说“艳福”,因为“哀感顽艳”连用,故用顽代艳。这是宿命论的错误说法。

"更有同归慰寂寥":更有同归一道可安慰死后的寂寥。

# 更有同归慰寂寥:说石崇还是有前生注定的厚福,因为他虽被拘捕受戮,但绿珠已为他殉情坠楼,可与他作伴,使他在地府不至过于寂寞。《晋书·潘岳传》:石崇已送在市,岳后至。崇谓之曰:“安仁(潘岳的字),卿亦复尔耶?”岳曰:“可谓‘白首同所归’。”潘岳《金谷》诗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乃成其谶。“同归”二字,借用此事。同归:化自潘岳《金谷集作诗》:“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晋潘岳与石崇交厚,同日被孙秀杀害,两人在刑场相遇,潘岳诵以先前赠石崇的诗句:“白首同所归”。事见《世说新语·仇隟(xi)》并《晋书 ·潘岳传》,后用此典表示同时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五美吟·绿珠》是清代曹雪芹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开篇两句,意在揭示石崇对待明珠,犹如看待寻常瓦砾一般,对绿珠等倾国佳人,亦未曾付出过真心珍视。后两句则表明,石崇的福分乃是前世所定,即便他未必真的钟情于绿珠,绿珠却甘愿为其付出生命。​曹雪芹借对绿珠的咏叹,抒发了对封建权贵将女性彻底物化行径的强烈愤慨,同时也对深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戕害、失去基本人格尊严的女性发出深沉哀叹。诗中巧用比喻与引用之法,进一步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曹雪芹将《绿珠》写在了《红楼梦》第六十四回,是林黛玉所作。彼时,贾府看似依旧“声威赫赫”,实则内里危机四伏,已然如日薄西山,大厦将倾。林黛玉身为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其思想与封建正统观念全然相悖。她的种种叛逆之举,直接冲击着贾府的统治秩序,威胁到家世利益。​贾府中的卫道之士,也渐渐扯下了家族内部那层温情的面纱,对林黛玉愈发冷淡、孤立。这不仅未能让她屈服,反而加深了她内心的苦闷与抑郁。诸多愤懑积压在胸,却无处倾诉。于是,林黛玉借《绿珠》一诗,借古抒怀,将长期郁积于心的愤懑和理想一吐为快,在诗中寄托自我悲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对绿珠故事的吟咏,表达了对绿珠命运的同情,对石崇行为的批判,同时借古抒怀,引发对人生、命运及世态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比喻:“瓦砾明珠一例抛”中,作者将绿珠比作“明珠”,把石崇对绿珠的轻视抛弃比作将明珠与瓦砾一样丢弃,形象地写出了绿珠虽有出众的美貌,却未得到石崇真正珍视的可悲命运,强化了悲剧色彩。化用:后两句“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中,化用了潘岳诗中的“白首同所归”,以一种委婉含蓄的方式,借绿珠为石崇殉情之事,表达了对绿珠命运的感慨,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命运等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开篇将绿珠比作明珠,而石崇却把绿珠和瓦砾一样对待,“一例抛”生动地写出了石崇对绿珠的不珍惜,根本不重视她的美貌与情感,“何曾”一词加强了反问的语气,强调石崇并非真心看重绿珠。“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这两句是对绿珠命运的一种解释。“都缘顽福前生造”,认为绿珠能与石崇有同归的结局是前生造就的福分,这种说法看似有些宿命论的感觉。“更有同归慰寂寥”,在绿珠被逼迫的处境下,能与石崇一同赴死,也算是一种慰藉,然而这也更深刻地反映出绿珠在封建男权社会下的无奈,她的命运并不能由自己掌控,只能以这样一种悲剧性的“同归”来寻求解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有的人将绿珠作为“能感主恩”的贞节女子加以褒扬,有的将其作为“祸水”加以贬斥。黛玉和封建文人相反,打破传统的伦理观念,抒发了她对于把女性彻底玩物化的封建权贵的愤慨,同时也对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毒害,丧失起码人格的女性表示哀叹。这首诗的时代价值是颇为厚重的。

现代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学原《红楼梦诗歌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钱秉镫《还家杂感(其一)》

下一篇:清·梁启超《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君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