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ān

朝代:清作者:曹雪芹浏览量:3
píng
gōng
zāi
máng
zhé
lái
xiū
rèn
jìng
zhōng
zhuāng
cháng
ān
gōng
yīn
huā
péng
xiān
shēng
shì
jiǔ
kuáng
duǎn
bìn
lěng
zhān
sān
jìng
jīn
xiāng
rǎn
jiǔ
qiū
shuāng
gāo
qíng
shí
rén
yǎn
pāi
shǒu
píng
xiào
páng

译文

天天为了在瓶中插菊和在篱下栽菊而奔忙,折来插在头上不是平时的模样。长安公子杜牧因为爱花而成癖,彭泽先生陶渊明因为嗜酒而癫狂。鬓旁的短发沾着菊花上的露水,葛布头巾也染上了菊花的清香。时俗之人不能理解我高尚的情操,任凭他们在路旁拍手取笑。

逐句剖析

"瓶供篱栽日日忙":天天为了在瓶中插菊和在篱下栽菊而奔忙,

"折来休认镜中妆":折来插在头上不是平时的模样。

# 折来休认镜中妆:这句说以菊插头,不要错认作是珠花。因男子也簪菊,并非为了打扮。镜中妆:指簪、钗一类首饰,女子对镜妆饰时,插于发间。

"长安公子因花癖":长安公子杜牧因为爱花而成癖,

# 长安公子因花癖:长安公子疑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是京兆(长安)人。其祖父杜佑做过德宗、宪宗两朝宰相,故称“公子”。其《九日齐山登高》诗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之句,故称“花癖”。

"彭泽先生是酒狂":彭泽先生陶渊明因为嗜酒而癫狂。

# 彭泽先生是酒狂:彭泽先生指陶渊明。他除爱菊外,也喜酒;任彭泽令时“公田悉令吏种秫(高梁),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友人颜延之曾“留二万钱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又自酿酒,“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着之。”(南朝萧统《陶渊明传》)所以称“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鬓旁的短发沾着菊花上的露水,

# 短鬓冷沾三径露:“短鬓”用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诗意点“簪”字。舒序本、 在俄本、蒙府本、甲辰本、杨藏本、程甲本是“短鬓”,戚序本是“短髯”,己卯本、庚辰本、北师大本是“短发”。三径露:指代菊。因说露,所以说“冷沾”。形容簪菊。

"葛巾香染九秋霜":葛布头巾也染上了菊花的清香。

# 九秋霜:指代菊。九秋,即秋天,意谓秋季九十日。秋称三秋,亦称九秋。,葛巾:用葛布做的头巾。暗与陶潜“葛巾漉酒”事相关。

"高情不入时人眼":时俗之人不能理解我高尚的情操,

# 高情不入时人眼:“高情”二句:意思说,时俗之人不能理解那种高尚的情操,那就让他们在路上见了插花醉酒的样子而拍手取笑吧。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这里兼取两者意化用之。

"拍手凭他笑路旁":任凭他们在路旁拍手取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簪菊》为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贾探春所作的菊花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直抒胸臆,表露诗人平素对菊花的深切喜爱。颔联展开联想,借杜牧、陶渊明等古代高士,抒发对菊花真挚浓烈的喜爱,彰显爱菊之情的深厚纯粹。颈联紧承前意,点明簪菊并非出于女子爱美之心,而是如须眉男子般,因倾慕菊花高洁品格而为之,进一步深化爱菊的精神内涵。尾联则展现诗人不顾世俗非议、坚守自我、特立独行的豪迈气概。此诗既反映了古代重阳登高插花的民俗传统,也隐含探春渴望如男子般成就一番事业的心愿。从艺术特色来看,诗作多借用典故或化用前人诗意,虽新意稍欠,却通过经典意象的化用,传递出对高洁品格的追慕与超越流俗的精神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簪菊》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自大观园题咏至海棠诗会,再到此次菊花诗会,表面看似是大观园的“鼎盛时期”,实则正统与异端的激烈冲突、嫡庶之间的复杂矛盾已接连上演。封建贵族及其年轻子弟在这座看似安乐却暗流涌动的“乐园”中赏花宴饮,而衰亡的阴影早已悄然笼罩着他们的享乐生活。此次诗会由史湘云和薛宝钗共同拟定十二道菊花主题题目,限定七律体裁却不限定韵脚,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等五人各自择题创作。探春素以精明干练、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示人,即便生母赵姨娘与胞弟贾环品性卑微,她却始终坚守高洁志趣,未染丝毫鄙俗之气。在小说中,探春处处彰显与众不同的才志,此次特意选取《簪菊》一题,正是借诗抒怀,以展露其超越世俗的胸襟与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簪菊行为的描写,借菊花表达自己的孤高情怀。诗中运用曹植、陶渊明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赞美,以及自身超脱世俗、坚守高洁志趣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颔联“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句,巧用杜牧“长安公子”及陶渊明“酒狂”的典故。典故原意中,杜牧笔下的“长安公子”体现出对花的癖好,陶渊明“酒狂”则展现出其饮酒自适、不拘世俗的狂放姿态。作者在诗中以杜牧、陶渊明这两位对菊花情有独钟的高士自比,将自己引为他们的同调,借以表达自己对菊花真挚浓烈的喜爱之情,同时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名句与“簪菊”的题目相合,使典故与诗题紧密相连。化用:颈联“短鬓冷沾三径露”句,暗用杜甫《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句意。杜甫原句表达的是因战乱而愁苦白头、头发稀疏难以插簪的悲苦情境。作者在此巧妙借用“不胜簪”的“簪”字来点诗题的“簪”字,通过“冷沾三径露”,将刚采摘的菊花带露的鲜活状态渲染出来,赋予诗句浓郁的田野气息。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瓶供篱栽”的细节,勾勒出探春对菊花从栽培到赏玩的全方位珍爱:她不仅将菊花置于瓶中供养、植于篱边观赏,更要折取花枝簪戴鬓边,且特意强调“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直言此花并非寻常钗簪饰品可比,通过这种刻意区隔,进一步凸显菊花作为精神象征的高洁珍贵。“镜中妆”的意象运用尤为精妙,恰似温庭筠《菩萨蛮》中“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古典意境,在镜花交叠的视觉画面中,暗喻人与花在品格上的相互映照,赋予簪菊行为以诗意化的审美内涵。颔联巧妙援引杜牧“长安公子”与陶渊明“酒狂”的历史典故,将两位对菊花情有独钟的高士视为精神同调。杜牧笔下“笑指菊花枝,不随黄叶舞”的豪宕公子,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怀,共同构成菊花文化中“知己”的经典形象。探春将自己的爱菊之情与二者相提并论,既借典故强化情感的真挚浓烈,又因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名句与“簪菊”题目形成天然呼应,足见其用典时对题旨的精准把握,使历史意象与当下情志达成和谐统一。颈联着力渲染簪菊时的情态风神,字里行间渗透着仿男子口吻的疏放气质:“短鬓冷沾三径露”一句,前半化用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诗句,以“短鬓”意象暗扣诗题之“簪”,既点明簪花动作,又隐含对杜甫忧国情怀的微妙呼应;“冷沾三径露”则以“冷”“沾”二字,鲜活呈现菊花带露采摘的清新质感,仿佛能让人嗅到泥土与草木交织的田野气息。后半句“葛巾香染九秋霜”,巧妙化用《陶靖节传》中陶渊明以葛巾漉酒的典故——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将头巾用作漉酒工具,漉毕仍复戴头上,其不拘小节的狂放之举,恰与探春“短鬓”“葛巾”的自我塑造形成精神共鸣。诗句中“九秋”与前句“三径”的对仗亦见匠心:“三径”典出陶潜《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代指归隐之地;“九秋”则取秋季九十日之意,既点明时节,又与“三径”在数字与意境上形成工整呼应,展现出诗人对格律的精研与驾驭。尾联“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化用原句意境),则直接以“高情”自许,将杜牧、陶潜爱菊成痴的“狂狷”行径升华为对世俗偏见的公然藐视。在诗人眼中,超越常情的爱菊之举,恰是对僵化世俗规则的反叛,这种“拍手任笑”的洒脱态度,本质上是个性张扬的宣言,与首联的“镜中妆”、颈联的“葛巾”意象形成精神闭环,共同构建起探春不囿于闺阁局限、追求精神超越的人格图景。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全篇紧扣“簪菊”题旨,笔调既风雅又显风流,将探春个性中放达倜傥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从小说情节的角度品赏,还是作为独立诗篇来读,皆韵味深长、耐人寻味,在风雅笔墨间见出人物独特的精神气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一个少女,以男子的声口、情怀和语言,抒写男子重阳簪菊的种种举动、心理,生动地透露了探春不作女儿之态和蔑视流俗的性格特征,全诗洋溢着一种令人神往的新的生活志趣和人生理想。

不详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学者季学原《红楼梦诗歌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鬓云松令·枕函香》

下一篇:清·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三)》

猜你喜欢